在街市呼喊
希伯來人留給我們的智慧文學的作品,比他們周圍各國留下來的都要豐富。最著名的是《聖經》中的《箴言》、《傳道書》、《約伯記》和《詩篇》的一部分;此外還有《次經》中的《所羅門的智慧》和《便西拉的智慧》,以及《偽經》中的《馬卡比傳四書》、《祖宗的話》、《阿希加爾記》等書。這些書各有特點,有的是格言、諺語集,有的是哲理詩集,有的是論文,有的是宏大的劇曲。它們的共同點在於都是從觀察、體驗和冥想中得來的真理,有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也有哲學方麵的體會。
在希伯來人建國之初就出現了職業的智慧者或聰明人,擔任士師、書記或諷諫者;他們當中除男人外,還有職業的女智者或女聰明人。
1.用寓言與讖語對付政敵
希伯來人用寓言對付政敵的例子不在少數,如猶大國王亞瑪謝打敗以東後,心高氣傲,派人向以色列的王約華施挑戰。約華施說:
有一次,黎巴嫩山上的一株荊棘對一棵香柏樹說:“把你的女兒嫁給我兒子吧!”有一隻野獸走過,把那荊棘踩爛了。
這則寓言含義深長,亞瑪謝卻聽不進去。後來兩國兵戎相見,約華施大捷,滿載戰利品而歸。
又如下麵一則寓言,幾乎神奇到令人難以置信:
有一天早晨,巴蘭騎上驢子和摩押人一起去。上帝不高興,便派天使站在路上阻擋他。驢子看見天使拔出劍來站在路上,就走到田間去:巴蘭打驢子,叫它直走。天使站在窄路上,兩邊都是牆,驢子靠牆邊走,把巴蘭的腿部擠傷了。巴蘭又打驢子。天使走向前去站在更窄的路上,驢子對巴蘭說:“我做了什麼事,致使你這樣打我?”巴蘭說:“你戲弄我,我恨不得手中有刀殺了你!”驢子說:“我是你從小騎大的,我曾經這樣做過嗎?”巴蘭回答說:“沒有。”那時天使使巴蘭眼睛明亮,看見天使手裏拿著拔出來的劍。巴蘭這才恍然大悟。
巴蘭將把這個寓言告訴國王,就用不著再顧忌國王巴勒的權威,並當著他的麵說出了以下的讖語:
我從高山上看得到他們,
我從山丘上望得見他們。
他們是個與眾不同的國:
他們比別的國更加蒙福。
看哪,上帝成就了偉大的事!
祝福以色列的,一定蒙福。
咒詛以色列的,一定遭殃。
也許,這驢說話的寓言正是巴蘭編造出來的,因為國王逼他詛咒以色列的進攻,然而耶和華卻不許。這則寓言既可看作是以色列人用來對付敵國,也可看作是巴蘭借此用來對付國王。
寓言和讖語(也稱讖謠),在古代常常為政治家所利用,如巴蘭後來出此讖語,也是一種對付政敵的招數。因為讖語在中國古代社會也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和權威性,一般群眾乃至上層人物都十分崇信讖語,認為它是上天降象,是神所預示的未來方向,不可違抗。於是一些有遠見的政治家便利用讖語,將它作為鬥爭的工具。
這種例子在我國古代讖言記載中不乏其例:
前秦王苻堅,是個橫掃千軍如席卷的英雄人物,他任用漢人王猛,革新政治,迅速統一廠北方。就在他沉浸於勝利喜悅時,忽然傳來了一首很不吉利的童謠:
阿堅連牽三十年,
後若欲敗時,當在江湖邊。
這使苻堅大為不怏,因為他當時正準備大舉南征滅掉東晉,這首讖謠無疑是給了他一個警告。但苻堅轉眼一想,認為這是東晉奸細散布的讖謠,想嚇唬自己不要南下,然而越是這樣我越是要南征。
於是在383年,苻堅率九十萬大軍南侵,東晉派謝石、謝玄和劉牢之前去抗擊,兩軍對峙於淝水,這就是有名的“淝水之戰”。不久,苻堅兵敗淝水,後為部下所殺,正好當了三十年的國王。這則讖謠誠為東晉奸細所散布,他們試圖用“後若欲敗時,當在江湖邊”之語給苻堅南渡長江造成心理壓力。而淝水之戰競使此讖應驗。同樣,巴蘭受上帝耶和華的囑托,出此寓言及讖語,隱喻著摩西擊敗摩押國王。
2.參孫的智慧
參孫是以色列王的士師,一個有神力又有智慧的人,但他的神力與智慧卻被自己所愛的人出賣了。
在《士師記》中,有幾個生動的細節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