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福音(1)(1 / 3)

意誌的複活永恒的回歸

在《聖經》裏,四福音書(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馬太福音》、《約翰福音》)位於《新約》之首,因為四福音書報告了耶穌基督的“消息”。

《路加福音》在序言裏寫道,“有好些人提筆作書,述說在我們中間所成就的事,是照傳道的人從起初親眼看見,又傳給我們的”。

1.神學意念的特殊作品

公元前1世紀的基督徒們不可能像今人一樣了解並記錄下當時重大曆史事件的重要性,因為他們與那些事件本身都有密切聯係。在保羅時代,教會還沒有福音書。保歲書信中也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他已意識到將耶穌傳教的行跡筆錄下來的必要性,或保歲已促成這方麵的筆錄。事實上,甚至在福音書成型之後,教會中一些人也更喜愛口間傳說,而不懂得將某物書寫成文的意義。福音書並不是為了作傳才寫,因而無法從中抽出一部傳記。但在記述耶穌生平方而,福音書的作者們隻做了部分工作。許多人都著書立說,進行這方麵解釋,卻是事實,不過,他們的寫作的方法大多是虔誠的想像,因而其文學意義多於曆史意義,其想像的成果與拉斐爾想像性的“聖母子”油畫類似,部是宗教性質的升華。福音書的記載以瑣碎的細節見長,並被用來傳達神學意念,表述了作者對基督的執著信念。

然而,我們必須意識到,有關耶穌的惟一信息來源就是四福音書。四福音書的文體類型非常特殊,在其他文學作品中,再也找不到與其真正類似者。

從某種意義上說,福音書的作者取得了巨大成功。因為基督教的誕生,以及組合成基督教最初的教會都是從福音書中發現了偉大時代和至高權威的證據,從而采納了全部4卷書,將它們一概列為正典,便排除了一切不利於耶穌基督的影響,起到了眾星拱月的巨大作用。

福音書中的文學類型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它們表現了各不相同的形式特征,至於耶穌生平中的有名事件。在四福音書中都有傳神之筆,都達到了形象刻畫神聖的耶穌形象的目的。

2.出乎想像與企盼的紀實

福音四書在多人程度上反映出耶穌的實際行為?這一問題我們無法回答。因為事件發生在許多世紀以前,當時的客觀事實今天已無法再現。今天我們所擁有的,還是曆來我們所擁有的:一個作者關於某一主題的概念。所謂“基督的秘密”,作為世俗語言是難以理解的,但作為表示耶穌生平的一個概念,則又是真實的。耶穌在巴勒斯坦這塊有限的地區曾名噪一時,他吸引住了一小批忠誠的追隨者。但隨即便引起猶太教和羅馬政府的注意,繼而是反對;隨後很快因叛亂罪而被審判,釘上十字架處死;接著便銷聲匿跡了。例如《馬可福音》中的故事是以耶穌的複活和升天結尾,這樣便使他從一個事實上的失敗者變為成功者。人們拒絕他是因為不理解他。由於他被假設遭人拒絕,所以接著就是假設遭人誤解,因此,當我們在領略有關耶穌複活的論述時,讀者務必要將他一生的每一件事都和“基督的秘密”這一主題概念協調起來看待。

毫無疑義,沒有想像的文學作品不足以扣人心弦。《聖經》的魅力,主要依賴於極其豐富的想像力。這種想像力正是作家創作靈感的翅膀。

如對於耶穌死而複活的描寫,你無論從哪一種福音書的作品中,都可以看見好像是純粹出乎想像與企盼的“紀實”性的構造,但你卻否定不了這近乎“實話實說”的故事。

為什麼?因為作家本人似乎就是目擊者,或是“聽說者”,然後是“記者”。

他所要交待的是—種無可置疑的事實,他所要揭示的是《聖經》的真諦。

如《馬可福音》的馬可,他所記載的既是事實,也是預言:

他又舉杯感謝上帝,然後把杯子遞給眾門徒,他們把杯中的酒喝光了。耶穌說:“這是我的血,它為眾人而流,以確證上帝的誓約。我告訴你們,我不再喝這酒了,直到在上帝之國與你們共飲新酒的那天我才開戒。”他們唱了一首讚美詩,便出來,到橄欖山去了。

耶穌對眾門徒說:“你們都會離開我四處逃竄,正如《聖經》所說:‘上帝要殺死牧人,羊群四散而逃。’但是我複活後,要比你們先到達加利利。”

彼得說:“即使別人都離開你,我決不離開你!”

耶穌對彼得說:“我告訴你,今夜雞叫兩次以前,你會有三次說不認識我。”

彼得更堅定地說:“即使我必須同你一起去死,也決不會這樣說!”其他門徒也都這樣說。

可以沒想,倘若沒有馬可,其他的人是否最終也能創造出福音書,將永遠不得而知。因而,讓我們把率先創作之功歸於馬可。

馬可顯然是一位不信猶太教的基督徒。他的書是寫給其他不信猶太教的基督徒們看的。當時(尤其66—70年的猶太戰爭期間)戰亂不休,哀鴻遍地,民不聊生,給人以末日將臨的強烈印象——據信,末日到來時,“聖子”基督將再次降臨,善與惡兩大勢力將進行最後決戰。這些觀念表現於《馬可福音》第13章的啟示文學場景,和作者堅持的倫理二元論中。倫理二元論認為,世界是一個大戰場,善與惡兩大勢力永遠爭鬥不休。因此,馬可的語調如此急迫,措詞如此有力,敘事風格如此生硬,並不使人感到驚奇。《馬可福音》隻有16章,在四福音書中是最短的。它不像後出的《路加福音》和《馬太福音》那樣記載耶穌降生的故事,而是一開頭就率直明確地宣布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隨後引用一段《舊約》彌賽亞預言,預言又引出施洗者約翰,以及耶穌受洗的簡短故事;接著第1章14節便述說了耶穌在加利利的傳道。從這裏開始,作者加快了敘述進程,直講到耶穌被釘上十字架(前後不過一年多時間)。在作者看來,耶穌的最後殉難是一個重大事件,它使所有其他事件獲得了意義。耶穌為受磨難而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