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類(2)(1 / 3)

(六)比較文學研究。不同民族作家的比較。民族記憶的作用、影響。如少數民族文學與漢族文學的不同;同一民族作家的比較。民族記憶的淵源性、共通性。如同是回族作家的張承誌與陳村的比較。

成人心理:研究成人期諸種成長因素對人格生成的影響。包括時代背景、社會現實、生活閱曆、人生意識、文化積澱、後天教育等。

分析方法是:綜合影響人格成長的諸因素,以縱向“代”型為線索,以個體成人心理分析為主體統攝始終,求證個體成人心理——代際關係中的成人心理——人格變量研究——人格研究——作品差異間的聯係。

(一)“代”型研究。對作家進行斷代研究,與文學史的研究相結合。介入成人心理與現實人格的對應性,及社會發展進度與個性成長程度的對應性研究。如,對20世紀50年代與80年代中國作家的“代”型比較研究,則必須融入不同的時代背景、曆史進程、社會思潮、現實條件以及由此形成的作家世界觀等,從中探討社會鑄塑下的作家人格與文學的對應性。是一種影響研究。

(二)“代”型研究中的主動性。強調人的主觀方麵與自覺性造就人格的部分,以修補影響研究的環境單一性,是一種能動研究。

德國人格學家阿爾波特的人格=F(遺傳×環境),即“人格”(包括人格亞係統——特性、習慣、情操等)是遺傳與環境乘值的函數公式,表明人格是在追求長遠目標中的不斷發展的內在的動態結構,其成熟標誌是自我統一,而自我統一人格結構的核心是機能自主,這對我們的作家人格主動性研究提供了幫助。作家將曆史的事件放在人類發展長河中加以審視,他們在曆史價值之上設置了更高的標準——人格價值,以心靈、精神的真實對立事件、物的真實,而文學正是在無情的曆史淘洗與歲月流逝之上確立生活意義與信念的——盡管對於那些影響我們生活的外部條件來說,我們是受動的;但對於我們選擇對這些條件的反應來說,我們是自由的——這種置人的主動性於被動接受命運之上的美學態度與價值觀,正是文學的追求。

所以,人與環境的關係是辯證的,人們是他們本身曆史的劇中人物和劇作者。由此看,社會曆史發展與人格發展是互動的,正像作家與社會的關係是雙向的一樣,而自我統一人格的形成與否則取決於兩方麵結合的程度。所以,主動性研究是作家主觀心性研究的一種,它強調個體性、自主性、能動性,作家超越時代鑄模的部分。可用它來研究社會環境中凸現的作家人格,如對魯迅人格的研究;也可用它促進作家人格修養與自覺塑造。

共時研究:探討作家人格構成。依據;人格與人的各個孤立方麵(如性格等)不是一回事,也不是人的各個孤立方麵的相加,或私人材料之和,它是一種整合。

作家人格是以整體對創作發生作用的,共時研究彌補了曆時研究的片麵與隔膜。

人格結構:

(一)人格潛結構(前結構、預結構)是由作家的生理基礎、作家個體、類的早期經驗影響兩層次構成的,它更偏重於感性、感情的發展,有道德雛形,構成了文學中的意緒部分,具神秘色彩,構築人格的原始、自然層麵。就是說,在後天鑄造、習性結構之外,作家人格還有先天的器質、氣質、稟賦及性格因素,包括人的生理條件、氣質類型等。人作為生物——社會——文化的活動係統,人格生成中的社會甄陶必然是在一定生理基礎上進行的,人格是靈肉的統一,精神與形體的統一。

(二)人格結構:指由作家成人心理、時代背景、社會現實、生活閱曆、後期教育、文化積澱等因素構成,它偏重理智,對應於文學中的思想傾向、人生觀念與理性語言,是相對定型的部分,構築人格的社會、現實層麵。文藝社會學偏重於這一層麵的研究。

(三)人格後結構:是一種在境遇中的自覺信念的感悟、培養、訓練,包括人格的定型與發展、創造與完善,代表人格中的意誌部分,構成了文學中的理想色彩與浪漫精神,它是不斷生成的部分,構築人格的未來、理想層麵。

作家人格是由這三層麵構成的一個“格式塔式”的整體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