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釋“子”——附“姬”“父”(1 / 3)

劉毓慶

《釋名》卷三《釋親屬》曰:“子,孳也,相生蕃孳也。”此解“子”之本義,最為允當。父而子,子而又有子,相生蕃孳無已。故字形雖作“子”,以象繈褓中幼子之形,其義則通孳、滋,以示生生不息之意。但在古漢語中,有以“子”為男子美稱或示尊敬者,如子皮、子產、孔子、孟子,以及“送子涉淇”、“子其怨我乎”之類,十分普遍。《春秋·宣公十年》:“秋,天王使王季子來聘。”《穀梁傳》曰:“其曰‘子’,尊之也。”範寧注:“子者,人之貴稱。”《論語集解義疏》卷一“子曰學而時習之”解引馬融曰:“曰‘子’者,男子通稱也,謂孔子也。”皇侃疏曰:“子者,指於孔子也。‘子’是有德之稱,古者稱師為‘子’也。”孫奭《孟子注疏》曰:“案:經傳凡敵者相謂,皆言‘吾子’,或直言‘子’,稱師亦曰‘子’,是‘子’者男子有德之通稱也。”《急就篇》“鄭子方”顏師古注:“子者,男子美稱。”《春秋·閔公二年》:“冬,齊高子來盟。”胡安國《胡氏春秋傳》卷十曰:“子者,男子之美稱。其稱子,賢之也。”元齊履謙《春秋諸國統紀》卷六曰:“子者,男子之美稱,君國之通號。故在春秋,自五等本爵之外,有以氏配子者,高子、季子是也;有以采配子者,蘇子、劉子是也;有以號配子者,潞子、戎蠻子是也;有以國配子者,楚子、吳子是也。”或以為“君子”、“天子”之“子”,亦皆有尊美之意。如《白虎通·號》篇曰:“或稱君子何?道德之稱也。‘君’之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稱也。”胡宏《知言》卷五曰:“天者,道之名。子者,男子之美稱也。人君行大道,為天下男子之冠,則可謂之天子矣。”

關於“子”作為男子尊稱的問題,程大昌《考古編》卷七、羅璧《識遺》卷二、趙彥衛《雲麓漫抄》卷三、費袞《梁溪漫誌》卷五、周召《雙橋隨筆》卷七、趙翼《陔餘從考》卷三十六等,都曾有過論述。但“子”何以會成為男子之通稱,且有尊之美之之意?各家則語焉不詳。汪中《述學·釋夫子》曰:“古者孤卿大夫皆稱‘子’。子者,五等之爵也。《周禮·典命》:‘公之孤四命,以皮帛,眂小國之君。’《大行人》:‘大國之孤,眂小國之君。’《春秋傳》:‘列國之卿,當小國之君。’小國之君則子男也。子、男同等,不可以並稱,故著‘子’去‘男’,從其尊者。五朝則劉子、單子是也;列國則高子、國子是也。王朝,生稱子,沒配諡稱公;列國,生稱子,沒配諡亦稱子。稱‘子’而不成詞,則曰‘夫子’。”又曰:“以‘夫’配‘子’,所謂取足成詞爾。凡為大夫,自嫡以下,皆稱之曰‘夫子’……孔子為魯司寇,其門人稱之曰‘子’,曰‘夫子’。後人沿襲以為師長之通稱,而莫其始者。”此說解“孔子”、“孟子”之“子”,似嚐可通。而於子皮、子產、子公、子家、子夏之“子”,則有格牾。

筆者認為,“子”有“尊之”“美之”之意,乃源於商之國姓。《史記·殷本紀》曰:“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墯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商,賜姓子氏。”裴駰《集觧》引《禮緯》曰:“祖以玄鳥生子也。”《春秋繁露·三代改製質文》曰:“天將授湯,主天法質而王,祖錫姓為子氏。謂契母呑玄鳥卵生契。”《白虎通·姓名》篇曰:“禹姓姒氏,祖以昌意以薏生。殷姓子氏,祖以玄鳥子生也。周姓姬氏,祖以履大人跡生也。”是商人“子”姓,諸書言之鑿鑿。在甲骨金文中,我們發現有大量稱作“子某”的人,據宋鎮豪先生統計有156個。開始有人把這些“子”字都釋作“兒子”,認為他們是殷王的兒子。但隨著研究的深入,認識發生了改變。因為卜辭中所見“子某”之稱,光武丁時代就有幾十個,這樣一概斷定為商王子,自然是有點勉強的。因此更多的學者認為,卜辭中的這些“子”,當是與商王室有一定血緣關係的人。李學勤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說:“甲骨文中有很多‘子某’之稱,如‘子戈’(《合集》32779)、‘子黃’(《合集》32782)、‘子妥’(《屯南》4514)、‘子南瓦’(《合集》3086)、‘子宋’(《合集》20034)、‘子效’(《合集》3068)、‘子奠’(《合集》3195)等等……而‘子某’之‘子’,是否為爵稱,問題則較複雜,有可能是如下三種情況之一:爵稱;商王之子弟;子姓。商族為‘子姓’,‘子某’或是與商同姓的貴族。”趙城先生則說:“從卜辭來看,商代有一批叫做子某的人,如子漁、子洋、子宋等等受到商王的重用。這些子某,當是子姓方國的漁、洋、宋。”這一觀點應該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