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諸葛亮:在智慧蹺蹺板上搏人生(5)(1 / 3)

前麵四種觀點,我認為都不足以信。為什麼這樣說,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缺乏對人性的了解。最後兩個觀點,我覺得可以合二為一,並加以完善。如果劉備是發自內心地從大局出發,讓諸葛亮即位,完全可以向大臣們、向天下表明自己的兒子沒有這個能力一統天下、興複漢室。這樣一來,天下人都會認為你劉備是一個大公無私、為民著想之人。但是,劉備沒有這樣做,而是采取了相當詭偽之辭——讓諸葛亮自己決定。這說明了什麼呢?一句話,劉備不敢完全信任諸葛亮,同時給諸葛亮下了個套。

如果諸葛亮真的做到實打實的自取,那很有可能出現這樣兩種情況:

⑴諸葛亮上當了,以劉備的虛偽很有可能把諸葛亮給宰了,連流放和永不錄用都不必了。為什麼?諸葛亮太厲害,他完全可以去效力其他人,也可以自己稱帝。這也難怪乎劉備會“雙目如炬,盯朔而半響。”劉備為什麼這樣,那是因為他在考慮要不要殺了諸葛亮。但一般人看不出來劉備的這種“雙目如炬,盯朔而半響”,以為劉備是真的放心諸葛亮。因為,劉備是天生的表演藝術家,很少有人能洞穿他的此舉。隻是,諸葛亮看出來了。所以,諸葛亮聽了劉備的這番話,失聲痛哭:“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諸葛亮為什麼會失聲痛哭?除了對劉備之死的傷心,以及心中說不出的幾許無奈與悲哀,還為了自保。

⑵劉備假裝放心地死去,但他的狠招得逞,諸葛亮如果即位,就將陷入不義的境地。曹魏集團,甚至天下人會認為諸葛亮是乘火打劫,欺負劉禪,討伐曹魏的正當性也就蕩然無存了,這是一方麵。

另一方麵,如果諸葛亮當即表明自己不會自取,這就是說你諸葛亮得永不背叛誓言。劉備是在逼迫諸葛亮說出這句話。就算以後你諸葛亮背叛了,那隻能說明你諸葛亮早就心存不良,你以後搞自取隻能讓天下人痛罵。

縱觀曆史,從夏朝開始就有了“家天下”的主張,劉備身處於亂世,他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劉氏天下,不可能就這樣拱手讓位給別人,就算諸葛亮也不行。當時,諸葛亮的智慧謀略之高,他的聲望之好,幾乎無人可及。再看看自己那不爭氣的兒子,勢單力薄,才疏學淺,怎麼不讓人擔心?我相信,換了任何一個人,都會有所考慮的。比如,漢武帝確定讓劉弗陵為太子後,不惜殺掉鉤弋夫人。盡管鉤弋夫人一個勁地哀求,但漢武帝毫不心軟,聲色厲俱地表明態度:你鉤弋夫人必須得死。鉤弋夫人死後,有一天漢武帝就問他身邊的侍從對處死鉤弋夫人有什麼看法。侍從說都要立他的孩子為太子了,為什麼還要處死她。漢武帝說曆史上的國家內亂,大多起因都是皇上太年輕,而做母親的正當盛年,太後掌權,難道你們沒有聽說過呂後的事嗎?因此,在漢武帝晚年,所有為他生了孩子的女人,全都被他給處死了。

劉備這樣給諸葛亮來了狠招,搞權謀,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其實,劉備這樣的舉動並非他原創,那個劉表托孤就是這樣,所以,劉備就給抄襲了,用來對付諸葛亮。果然,諸葛亮盡其一生都沒有稱帝,而是一心一意地輔助劉禪。不過,我們若是從做父母的這方麵去考慮,劉備的這種做法是不是要更容易理解一些呢?

第三件事,諸葛亮為什麼不稱帝?很多人對曹操的印象不大好,不喜歡他,這其實是在情理之中。為什麼這樣說,曹操乃生性多疑、奸詐之輩。不僅如此,他還大逆不道,“挾天子以令諸侯”,將皇帝給綁票了。但是,諸葛亮呢?我覺得他也是如此——隻不過他挾持的是蜀漢後主劉禪。

諸葛亮比曹操精明,他的挾持做得很到位,用《三國誌》中的話來說,就是“及其受六尺之孤,攝一國之政,事凡庸之君,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如此即以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不知道曹操看了會有何感想?“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試問幾人能做到?不過,《三國誌》裏說這段話真的挺讓人尋味的。我們先來看“專權”跟“行君事”,這說明諸葛亮有絕對的權力和地位,幾乎跟“國君一樣了”。再看“不失禮”,這說明諸葛亮不做非分之想。或者說,就算有非分之想也不會讓人識破。換句話說,他沒有“取而代之”。不僅如此,諸葛亮的這種做法,居然沒人會懷疑到他的忠誠。看看曹操,隨時隨地都讓人覺得他就是篡漢的陰險無恥小人。其實,這對曹操還真的“有點不公平”。諸葛亮的謀略之深,曹操豈能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