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2]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裏上孤煙。[3]複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4]
【注釋】[1]輞川:水名,在今陝西省藍田縣南終南山下。[2]潺湲:水流貌。[3]墟裏:村落。[4]接輿:即楚狂接輿。這裏指裴迪。五柳:即陶潛,陶潛號五柳先生,這裏王維以陶潛自比。
【鑒賞】據《舊唐書》本傳,王維大約在四十歲後就開始過著一種亦官亦隱的生活,起初隱居終南別業,後在藍田輞川得到宋之問的別墅,生活更加悠閑,常“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這首詩是他與裴迪相酬應和之作,表現的就是這段生活的情趣。
首聯“寒山”、“秋水”點明季節。“轉”字極巧妙地表現出天色漸晚,山色慢慢“轉”深的情狀。寒秋中的河水日複一日靜靜地流淌著,給這份寒秋添上了幾筆動感。
頷聯作者塑造了一個隱逸的自我形象。“倚杖柴門外”,王維時年未過五十,應是尚未有策杖的必要,但“倚杖”這一動作卻很好地表現出王維當時消沉退隱的心態。“柴門”二字,則隱隱透出鄉野隱居的意味。倚著杖,迎著風,聽著風中隱隱的秋蟬的鳴叫,而他身後是一道柴門,或許還有一座小屋——詩人很好地塑造了一個鄉間隱士的形象。
頸聯繼續寫景。這兩句是曆代傳誦的名句。“渡頭餘落日,墟裏上孤煙”,對仗工整。而渡頭在水,墟裏在陸,落日是自然景觀,孤煙是人為景象,描繪的雖是常見的鄉村田野日暮時分的景色,但是景物的選取卻見心機。王維是一位有名的山水畫家,對景物的感覺敏銳,觀察細致,善於抓住景物最美、最動人的一瞬。此聯前句一個“餘”字,寫出夕陽轉瞬即逝的動感,讓人眼前頓現一片波光霞影;後句一個“上”,畫出炊煙在空中縹緲浮動上升的形態。這句化用陶淵明“暖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之句,但陶詩用的是擬人手法表現炊煙縈繞,不忍離去的形態;而王詩純用白描,抓取鄉村傍晚最美的一瞬,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
尾聯又轉而寫人。《論語·微子》中載:“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還勸孔子不要做官,以免得禍。這裏作者化用典故,將裴迪比作楚狂接輿,不僅形容裴迪的醉歌之態,還說明作者認為裴迪思想上正如楚狂接輿,藐視聖道,超然物外,不無讚賞之意。“五柳”,即五柳先生,出自《五柳先生傳》,是陶淵明的自稱。這裏詩人自比陶淵明,表現出自身一心退隱,蔑視官場的清高心態。兩個典故的化用用筆極簡,卻是形象地抓住兩個人物的最顯著特征,同時也使得詩題中的“贈”字有了著落。
這首五言律詩,首聯與頸聯寫景,描繪輞川附近山水田園的深秋暮色;頷聯與尾聯寫人,刻畫王維與裴迪兩個隱士的形象。風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體、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極寫詩人的閑居之樂及與友人誌趣相投的濃厚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