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周若涵不想惹事兒,也不想把事情鬧得更大,可是這些人不讓路,她也實在是迫不得已,隻好停下身子,緩緩轉身,臉上依舊帶著笑容,衝著那位老專家緩緩問道:“馬主任,您老是中醫界的前輩,晚輩在您麵前的確不敢大談特談,不過,如果老前輩您肯賜教的話,晚輩願意虛心受教。”
這話說的既有恭維,又顯得十分謙虛,但在這位老專家看來卻是挑戰,他倚老賣老的笑嗬嗬的說道:“嗬嗬嗬,是嗎?聽你這口氣,是要向我挑戰咯,好,那我問你幾個基本的問題吧,何謂中醫辨證理論?”
周若涵幾乎毫不猶豫的緩緩說道:“所謂中醫辨證理論,是中醫最基本的理論法則,也是中醫最神奇之處。
辨證,大白話解釋就是認識疾病的過程。
辨是分辨,認識,了解,這個很好理解,主要是證,證是對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係,反映這一階段病理變化的本質。
很多人都覺得所謂證,就是症狀,其實,這個證要比症狀更深刻更複雜更科學更合理,更能有效的揭露疾病的本質。也可以說,症狀隻是‘證’的表象,隻占其一,是通過望聞問切,也就是概括的‘四診’獲得症狀之後,再加以分析,綜合,分辨出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最終找到最有效直接的救治方案,也就是所說的藥方。
但這僅僅是開始,得出藥方之後,患者吃藥的過程,情緒的變化,環境的影響,以及病情的發展,都可以影響患者是否可以康複。
在患者服藥的過程中,同樣適用辨證論治,因為要酌情調整藥方配藥,甚至完全改換藥方,直到患者康複為止。整個過程都會用到中醫辨證理論,這就造成了中醫治病給人見效慢的誤解,其實不然,因為中醫是標本兼治的過程,隻有患者康複,不留隱患,才算是真正的康複。
馬主任,這就是晚輩所理解的中醫辨證論。”
周若涵有理有據的表述了她對中醫理論的理解,倒是讓這位中醫專家馬主任眼前一亮,甚至刮目相看,周圍的人也紛紛一驚,沒想到周若涵還真的懂中醫理論知識!
別說這些人了,就連和周若涵一塊長大的徐浪也有點驚喜,他沒想到周若涵對中醫理論知識掌握得這麼透徹。
醫者仁心,作為一個醫生,光有一顆仁心是不夠的,更重要的還要有真正能夠治病救人的本事,徐浪暗暗的佩服周若涵!
那個馬主任臉上有點掛不住,他又思索一番,隨後又問道:“那我再來問你,何謂八綱?”
周若涵笑嗬嗬的回答道:“順著您剛才的問題,中醫常用的辨證方法大概有以下幾種,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髒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八綱辨證隻是其中的一種。
八綱是辨證的總綱,包括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八綱辨證就是運用八綱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所掌握的各種資料進行分析綜合,以辨別病變的部位、性質、邪正盛衰及病症類別等情況,從而歸納為表證、裏證、寒證、熱證、虛證、實證、陰證、陽證。
光說理論或許有些枯燥,咱們舉個例子,平常經常可以見到有患者求醫,告訴大夫說頭暈,那麼西醫往往考慮是不是血壓、血糖不正常引起的?是不是失眠呢?有沒有外部打擊之類的。
但中醫往往會先區分出是虛性頭暈還是實性頭暈,表證有外物幹擾嗎?裏證有內部器官病變嗎?除了頭暈,還伴隨寒氣入體還是邪火中燒呢?
八綱是中醫辨證法的總綱,而陰和陽又是八綱的總綱,或許很多人不明白陰陽和中醫醫學有什麼關係啊?這不是迷信的那一套嗎?
其實不然,中醫所講的陰,大概可以理解表現不足、處於低弱狀態的症狀,比如麵色黯淡,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畏寒肢冷,氣短聲低,口淡不渴,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胖嫩,舌苔白,脈象沉遲無力。這些症狀大多是沉靜、抑製、消退、晦暗的表現。
相反,有的症狀則表現為興奮、躁動、亢進等,比如麵紅目赤、煩躁不安、發熱、口渴喜冷飲、聲高氣粗、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象洪數有力等症狀……”
周若涵侃侃而談,不光是枯燥的背誦,還有聲情並茂的舉例講解,就算是周圍在場不懂中醫的那些人也都很好的理解了中醫的一些基礎理論知識,大呼過癮,甚至發出原來這就是中醫的感歎。
就連那位老中醫也自歎不如,不得不由衷的佩服周若涵這個年輕女娃。
徐浪更是十分意外,隻知道若涵姐是學醫的,但沒想到她對中醫這麼懂行,看來那本《軒轅真經》中的醫學知識很適合若涵姐學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