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紅太陽”升起的地方(1 / 2)

火紅的五月,在慶祝建黨九十周年前夕,我們一行三十多人,踏上了前往湖南韶山、長沙,尋訪革命先輩的奮鬥足跡,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紅色之旅。

在這幾天的旅程裏,大家興致勃勃地先後參觀了毛澤東紀念館、毛澤東舊居、毛主席銅像廣場、愛晚亭等景觀。大家既感受到了我國悠久的曆史文化,又領略了祖國的山川秀美、更是重溫了一代偉人的豪情壯誌、豐功偉績。

我們一行人興致勃勃,懷揣著景仰偉人的激動心情,來到了毛主席的故鄉——韶山。人們向往韶山,是因為這裏走出了毛澤東,是因為這裏孕育了中國革命,是因為這裏曾牽動了億萬萬人的信仰和崇敬。

韶山,一個被譽為“紅太陽”升起的地方,吸引著千百萬遊客如潮湧海流般紛至。今天我們來到韶山,瞻仰毛澤東故居,尋訪偉人舊跡,流連於毛澤東少年時讀過書的南岸,曾經遊泳的池塘,耕種過的水田、菜地,參觀曾鬧過農民運動的毛氏宗祠,感覺當年的情景曆曆在目,一時頓感思緒萬千。韶山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韶山是一個出偉人的地方;韶山是一個人們都景仰的地方。一代偉人毛澤東同誌生於斯,長於斯,隻有親身來到韶山,才能真實感受到那山、那水所帶給你的震撼。

毛氏宗祠是韶山毛氏家族的總祠堂,始建於一七五八年,一七六三年建成。建築係磚木結構,青磚青瓦,建築麵積約七百平方米。宗祠大門天頭有“毛氏宗祠”四字。大門外兩邊各立一石鼓。祠堂房屋分為三進。第一進為戲樓。樓閣中部為戲台,可容納數十人登台演出。樓兩側為化妝室。樓下中部為一小廳。兩側各一廂房,左為庖廚地,右為酒飯舍。第二進為中廳。右廊懸鍾,左廊懸鼓。是全族辦公、講約、祭祀和擺酒設宴的地方。第三進是“敦本堂”,堂中安放曆代祖宗神主牌位。堂左為住宿處,堂右為錢穀、祭器等物的收藏處。

毛主席故居,遠望三麵環山,一麵環水。依山傍水,坐南向北,蒼翠映襯,更添萬般神秘。走近一看,其實這是一套非常普通的兩家合居的湖南民居,“凹”字土木結構建築,泥磚牆、小青瓦,各室連通,居室、客廳、廚房、米倉,無不古樸而凝重。天井、雜屋、廚房、毛主席父母的臥室以及毛主席的臥室,一一入目。故居裏木床、竹椅、瓦罐、鋤犁無不活現偉人之少年。那些舊物,書桌、衣櫃、石磨、水車,都曾留下過毛主席及其親人的印跡。這一切,無不讓我們觸景生情,深深地感受到造就了一代偉人的這片土地的神奇。

置身於毛澤民、毛澤覃兄弟的居室中,想起毛主席一家人為革命獻身的偉大壯舉,我們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激動之心難以平靜。在中國人民心中,毛主席故居是神聖的,是情之所存,魂之所依。屋前有片池塘,據說,毛主席小時常遊於此,這不禁又想起他“萬裏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的膽識與豪邁。

毛澤東青年時代塑像,坐落於韶山火車站正前方約兩百米處的山岡上,建成於一九六七年十二月。為永久紀念毛澤東同誌十二月二十六日誕辰,塑像總高為十二點二六米,其中像身高六米,基坐高六點二六米。塑像麵朝東南,身著長衫,左手撐腰,右手剛勁有力地伸向前方;同時,右腳向前邁開健步。塑像麵部神采奕奕,雄姿英發,生動而形象地體現了青年時代毛澤東“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偉大抱負和“欲與天公試比高”的豪邁氣概,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造型藝術珍品。塑像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像身用斧剁石作表麵裝飾,仿花崗岩效果;基座外側用花崗岩薄片貼麵,上部是“白虎澗”,下部為“南口紅”;平台鋪大理石,細麻石鑲邊。塑像遠處是巍峨青山,近處,八麵紅旗映著藍天迎風招展;塑像四周山坡上,樟、楓、雪鬆、山茶、蜜橘,成林成行,且呈放射狀栽植,線條分明。這裏確實是遊人瞻仰觀光的好地方。

參觀了毛澤東紀念館,傾聽講解,仿佛又將我們帶到往日的歲月。當年毛澤東為了推動革命事業的發展,回到故鄉積極發動群眾。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毛澤東的六位親人血灑疆場。一幕幕感人的事跡,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來到毛主席銅像廣場,在這裏,我們懷著無限的敬仰、無限的懷念,向在青鬆翠柏襯托下顯得格外氣勢磅礴的毛澤東銅像深深三鞠躬,向這位建立了人民的共和國,改變了中國命運,影響了整個世界的一代偉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寄托無限的哀思。

大家佇立於毛主席銅像前,久久地凝望著氣宇非凡的毛主席,而他老人家仿佛微笑著向我們走來,一種追懷和敬慕之情一時從我們心底裏升起。想起他老人家“孩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的詩句,領悟到年輕的毛澤東懷著救國救民的豪情壯誌踏上了革命的征程,從此四海為家,為中國革命獻出畢生精力和全部智慧。在毛主席銅像前,我們敬獻了花籃,表達了我們對他老人家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