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摘桃“後花園”(2 / 3)

不當文化局長,當起書屋經理來了。我說:你倒是活得好瀟灑自在呀。

盡我力所能及,為鄉親們做點好事而已。老周說:看到鄉親們得到實惠,我也樂在其中。

你也真是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呀。我問:你是怎麼想到來這辦起這個書屋的呢?

一提起這事,老周侃侃而談:幾次到鄉村,看到鄉親們休閑時就隻知道打牌什麼的,沒有一點文化樂趣。村民種地、養殖也隻是憑經驗行事,常常是因為不懂科學,損失慘重。我就想到,要為鄉親們做點什麼。

農村最缺什麼呢?是書籍。老周說:等我一退居二線,就將自己的幾百本藏書送到村裏,讓村民閱讀。後來我才發現,那些書還在村幹部家中躺著。

村民們沒看到書,那是因為沒有人管理這些書呀。於是我一狠心,就來這辦起了這個“農家書屋”。

剛開始村民來的很少。一打聽,才知道,書屋中不僅書少,關鍵是村民喜歡的書也不多。老周說:為充實書屋,我拿了自己一個月的工資,買了不少村民喜歡看的書籍,並訂閱了一些報刊。此後,村民們來閱讀的漸漸就多了起來。

在與老周說話的過程中,我仔細打量了一下書屋。在那一排排長條形的書架上,分門別類的豎立著各種不同色彩的圖書,看上去至少有三千多冊;邊上還擺放有四十多份諸如《致富快報》、《農村百事通》、《百花園?中外讀點》之類的報刊。

在用石灰粉刷一新的牆壁上,還寫有幾行隸書彩字:讀一本有益圖書,學一門實用技術,找一條致富門路,開一代學習新風,做一個新時代農民。

環顧這大約有六十來平方米的書屋,進出的村民絡繹不絕,坐下看書的男女老少都有。

這時書屋走進一位中年漢子。老周馬上給我介紹說:這是我們村的周書記,這是原縣科技局萬局長。

哦,歡迎歡迎。周書記說:周局長為我們村裏辦了一件大好事呀。

周書記興奮地說:自從有了這個書屋,我們村民休閑打牌的人明顯少了,講究科學種、養的人明顯多了。特別是那些《農村養豬新技術》等書籍,為我村種、養各業普遍帶來了增產增收。這個書屋,實際上已成為我們村民的一座“精神糧倉”。

真有這麼好呀,我對周書記說:我家有很多農村實用技術書籍,回去後我就給你們送來。

那感情好,周書記說:我代表全村村民先謝謝你了。

這時,一位鄰村年近五十的大漢走進書屋,焦急地說:周局長,我家種植的五十多畝果樹全生病了,葉子都開始發黃了。真是急死人了,請你一定要幫幫我呀。

你種的是什麼果樹?老周急切地問。

獼猴桃樹。那位大漢說:這裏有這種樹的栽培技術書嗎?

哦,老周搖搖頭,遺憾地說:我這目前還沒有這本書。

我家有這本書,明天我就給你送來。我趕緊說:現在你先帶我去看一下。

按照我傳授的方法,加上那位大漢看了我第二天送來的《獼猴桃樹栽培技術》一書,病症找到後,不久果樹就全給治愈了。這位大漢就是獼猴桃大王徐小平。

事後,我又專程去了趟周局長處,將自己收藏了大半輩子的一千多本有關農村實用技術的書籍送給了他的“農家書屋”。這次來到書屋,我一眼就發現,在那書架的牆壁上,多了一幅感謝錦旗。據說是本村一位小夥子在這借了《農村養魚新技術》一書,按照書中所說,治好了魚病發家致富後送來的。當然,獼猴桃大王徐小平也少不了送來一麵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