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鄉韻鄉情(2)(1 / 3)

囉嗦了那麼多,還是請朋友欣賞我們故鄉的雲吧,瞧瞧,它們美不美呀?

汗滴禾下土 粒粒皆辛苦

九月是個豐碩的季節,秋天的田野裏更承載著農民們一年的希望。行攝於鄉間,遇到的都是一些勞動者,這裏沒有美輪美奐的景致,隻有那些土地守護者忙碌地身影。在這深秋時節,到處都在演繹著色彩斑斕的故事。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接觸的都是有如我一樣卑微的人群,每天為了生計東奔西忙,在迎朝送暮中任光陰就這樣靜靜地流走,在無奈中默默無聞地度過生命裏的每一天。

走進那些村落,遇到的大多數都是些老人和孩子,這些留守在鄉間的人們,一如既往的在鄉間忙碌著,春耕秋收,揮灑的汗水,滴滴浸透入生養自己的土地,寄托的希望倔強地在這片土地裏生根發芽。一年複一年,一代又一代,輪回著,生生不息,生生不息。

看著眼前那些忙碌收割的身影,瞅著他們滿頭的白發,我就想起我那年邁的老母親,她一樣是其中的一份子,每天為了生存,總是這樣起早摸黑的勞作著。

眼前的蕭瑟,是曾經的蔥綠,看著那些被秋風掃落的樹葉,心裏忽然很心酸。想起春夏的那些溫暖,心兒更傷感。秋天秋葉落片片,花開花落又一年。

打禾機、收割機在田野裏轟隆隆地作響,想起若幹年前的自己,一樣是這樣的在田間地頭勞作著,其中那些艱辛,曆曆在目。父親在工廠裏上班,家裏的農活全落在我和母親身上,弟弟們年幼,不忍讓他們過早地體會生活的苦,當年,我和母親在天才蒙蒙亮時就喂好豬鴨雞狗,趁著太陽沒有出來前多搶些事務。遇到雨季,更憂心那些收割倒的稻穗會發酵、發芽,爛在田裏,那來年青黃不接時,又得發愁一家人的口糧。在那靠糧票供給的時代,父親當年的勞保並不能滿足我們全家老小的需求。

隻見那鄰裏相見,互相招呼著,“收割累了嗎,歇歇吧。” “唉,趁著天氣好,早點把禾苗杆挑回家去吧,等變天再挑可不好。”

看著眼前蜿蜒的鄉間小路,那斜斜擺放著的輕巧的女式摩托車,不得不感歎今非昔比,時代不同了,勞作的方式也緊跟著時代的動脈。現在收割播種都是新舊結合。有機械化的,也有半機械化的,當年那用大木桶手工打穗的場景隻能到記憶的抽屜裏追尋了。

遇到病害,是農民們最頭疼的事情,但願我們都可以吃些無公害的綠色食物。

看著眼前這雙解放鞋,我感觸極深,這可是曾經風靡了一個時代的產物。六七十年代,普通農家能穿上一雙這樣的鞋子是非常奢望的事情,那時候下田種地如果不是光腳,穿的都是草鞋,千層底和解放鞋一般都留著過年過節走親戚時才舍得穿。

發現我在拍攝,大嬸很詫異,因為是用長焦拍攝,我隻能微笑麵對,每次遇到父老鄉親們驚愕地表情,我都有點心虛,深恐打擾了人家平靜的生活。

見證農民們豐收和播種的過程,深深地體會到了農民們的艱辛和不易,想起那首千古名詩《鋤禾》,現在的孩子能夠真正體會嗎?自己能做的,就是盡量不浪費糧食,努力把碗裏的食物吃完。其他的,真是深感無能為力!

記憶中的楓楊樹

我的家鄉有條彎彎曲曲的小河,它的正式書名叫浙水,是彙入資興東江水庫的主要水係。這條河在我們當地叫長湖,是養育我們那方水土的母親河。

記得小時侯,河岸兩旁種滿了高大的護畔大樹,一年四季綠意蔥蘢,幽靜陰涼,是村民們夏天納涼避暑休閑的好去處。在這些高大的樹木裏,有一種掛滿了一串串果實的楓楊在夏天非常醒目。它身軀高大挺拔,枝繁葉茂,就象是誰專門在江畔撐開了一把把巨大的雨傘為勤勞的人們遮光擋雨一樣,引人遐想。

我喜歡看它,在光影下的那一串串果實,在光怪陸離的陽光照射下,經常發出耀眼的眩光,非常美麗,讓人迷惑,讓人遐想。當微風吹過,它就輕輕地隨著搖擺,跳起的舞蹈非常優美。我經常盯著它,看著它不停的飛舞旋轉,覺得它的身姿非常妖媚。

有時候,又覺得它象是哪個巧手姑娘折成的千紙鶴風鈴,被她頑皮的掛在那裏,隨風搖曳,招展著不一般的風情,讓人充滿了愛憐。

楓楊樹下,是天然的避暑聖地,也是孩子們遊樂場。那時候,農村的孩子沒有什麼玩具,隨手抓快泥巴也能玩大半天。於是,楓楊樹上一串串尺餘長的果子成了孩子們心愛的玩具。楓楊樹雖然高大,但是對於山野的小子來言,正是他們練習爬藝的好道具。經常看到他們三五成群的結伴玩樂,赤膊赤腳在樹下竄來竄去,有的在小河中捕捉魚蝦,有的采摘野果,有的爬上樹去捉知了,摘樹果……最好玩的是,小夥伴們把那一串串楓楊樹果子連接起來,結成圓圈掛在脖子上,戴在頭頂上,或者把那具有粘性的果子一顆顆摘下來,粘貼在臉上、胸上和手臂上,拚成各種各樣的圖案,相互展示、比試、追逐、戲鬧。直到玩夠了,玩累了,玩餓了,才各自散去回家。當年那些經典的場景一直留在腦海深處,現在回想起來,感覺特別溫馨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