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多是在近現代中西文化大交彙、大碰撞中成長起來的,是一位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家。他是一個詩人卻走出了書齋,走出了象牙塔,走到前沿陣地,最後為民主英勇獻身,倒在了白色恐怖的血泊當中。他是一個敢於出門不帶鑰匙,出了門就沒想再回家來的英勇鬥士,他是一個直麵黑暗的真正猛士,他是一個有血性的、無愧今生的男人。
聞一多,原名聞家驊,字友三。1899年11月24日生於湖北省浠水縣下巴河的一個書香門第。13歲時考取北京清華學校,此期間,他的詩詞才華逐漸展現,相繼發表了詩、賦,並擔任《清華周刊》《新華學報》的編輯和校內編輯部的負責人。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聞一多投身於校園運動的洪流當中,他積極書寫詩詞、發表演說,並作為清華學生代表前往上海參加學生聯合會成立大會。1922年他赴美國留學,先後在芝加哥美術學院、珂泉科羅拉多大學和紐約藝術學院學習,在專攻美術且成績突出的同時,懷著極大興趣專研詩歌、發表詩評,並在國內出版了第一本詩集《紅燭》。1925年,聞一多回國後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並擔任《晨報》副刊《詩鐫》的編輯工作。此後,他相繼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學、武漢大學、青島大學等校任教。1928年1月,聞一多出版第二本詩集《死水》。1932年秋,聞一多回到母校——清華大學任中國文學係教授,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抗戰爆發後,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遷往湖南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他又到臨大任教。1938年2月,聞一多參加臨大學生“湘黔滇旅行團”,曆時兩個多月,徒步3500華裏,期間采集民謠、民歌,創造出許多描繪祖國壯麗山河風景的作品。臨大遷到昆明後改為西南聯合大學,聞一多任教授。1937年抗戰開始後,聞一多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爭取民主自由。1946年7月15日,聞一多在悼念李公樸先生的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最後一次的講演》,於當天下午被國民黨特務暗殺。
聞一多開創了詩的新格律之先河,並形成了自己獨具風格的詩和散文的語言。他是中國最早提出要進行新詩格律的人,提出詩人要敢於和善於“戴著鐐銬跳舞”,並認為應該對新詩的語言、形式、音韻、節奏進行研究,相對於“自由”必須給以必要的“限製”。除了新詩,聞一多還致力於古典文學的研究,並開創了國學研究的新境界。
此外,聞一多對“美”進行了深入探討。他說,“抒情之作,宜整齊也”,“中國藝術中最大的一個特質是均齊,而這個特質在其建築與詩中尤為明顯。中國的這兩種藝術的美可說是均齊的美——即中國式的美”。他提出著名的“三美說”,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前言聞一多曾說:“詩人最主要的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其愛國之心,可昭日月!麵對黑暗和暴政,聞一多敢於拍案而起,他是站起來就不再倒下的人,不惜犧牲性命來追求真理,是一代知識分子的楷模。
經典作品是經過時間的衝刷後存留下來的精品,它不一定是最優美的語言,卻一定是人性最恰當的注解。經典的意義在於常讀常新,不論時間如何的流逝,它依然是那個能在讀後給讀書人以感悟的書架上的“知音”。
為了滿足廣大讀者更多更好地了解聞一多及其作品的需求,本書精心收錄了聞一多不同時期的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分為詩歌卷、演講卷、文藝評論卷、散文·雜文卷以及古典文學研究卷、序跋卷、書信卷,以求更完整、更豐富地反映和表現聞一多一生的思想藝術全貌。此外,為了讓讀者們更好地理解作品,部分文章中還附有注釋、按語,希望可以幫助廣大讀者更好地做到無障礙閱讀,見解未必準確,僅供參考而已。
《聞一多全集》1948年7月15日,朱自清在自己的病十分危重的情況下參加了清華學生自治會舉行的聞一多死難兩周年紀念會。當晚朱自清用低沉的聲調報告《聞一多全集》編輯和出版情況。1948年8月底,由朱自清與他人共同整理出版的聞一多的遺著《聞一多全集》由開明書店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