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的熱天,承諸位特別跑到這裏來聽我來講話,我是覺得非常的感激,青年會的幾位先生,特地組織這一個青年讀書互助會,並且發起這樣一個演講周,亦非常值得讚助,在我個人,以為能夠幾個青年,互相的團結起來,組織讀書會,或者一人讀一本書,拿心得貢獻給其他的會員,或者幾個人讀一本書,將大家所得到的結果提出來互相討論都是非常之好,非常之好的。可是請幾個人來講演,以為這樣就達到了讀書會的目的,做到了讀書的目的。卻是未必的,今天我來講這個“治學方法”,實在是勉強的,因為作作演講並不是就是讀書會的目的,而且這題目也空泛得無人可講,我們知道,各種學問,都有他治學的方法,比如天文,地理,醫學,社會科學,各有各的治學方法,而我居然說“治學方法”,包括得如此其廣,要講起來那就是發瘋,誇大狂,但是學問的種類雖是如此其多,貫於其中的一個“基本方法”,卻是普遍的,這個“基本方法”,也可以說是,或者毋寧說是方法的習慣,是共同的,是普遍的,曆史上無數在天文學上,在哲學上,在社會科學上,凡是有大成就的,都是因為有方法的習慣。
三百年以前,培根說了句很聰明的話,他說,世上治學的人可分為三種,那就是,第一,蜘蛛式的,亦是靠自己肚子裏分泌出絲來,把網作得很美很漂亮,也很有經緯,下點雨的時候,網上掛著雨絲,從側麵看過去,那種斜光也是很美。但是雖然好,那點學問卻隻是從他自己的肚子造出來的。第二種是螞蟻式的,隻知道集聚,這裏有一顆米,把上三三兩兩的抬了去,死了一個蒼蠅,也把它抬了去,在地洞裏堆起很多東西,能消化不能消化卻不管,有用沒有用也是不管,這是勤力而理解不足。第三種是蜜蜂式的,這種最高,蜜蜂采了花去,更加上一度製造,取其精華而去其糟粕,是經過改造製造出新的成績的。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蜜蜂的方法,是又學又思,是理想的作學方法。
一個人有天才,自然能夠使他的事業得到成功,然而有天才的人,卻很少很少,天才不夠的人,如果能用功,有方法的訓練,雖然不敢說能夠趕得上天才一樣的成就大,而代替天才一部分,卻是可以說的,至於那些各種科學上的大偉人,那差不多天才與功力相並相輔,是千萬人中之一人。
現在說到本題,治學,第一步,我們所需要的是工具,種田要種田的工具,作工要作工的工具,打仗要有武器,也是工具。先要把工具弄好,才能開步走。治學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自己的能力,基本能力,本國的語言文字,我們可以得到本國所有的東西,外國的語言文字,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外國的智識,得到過去所集聚下來的東西,完全要靠這一方麵。其他就是基本智識,從中學到大學,給了我們的都是這東西,這是一把總的鑰匙,盡管我們不熟練於證一個幾何三角,盡管我們不能知道物理化學各個細則,但是我們要在必需要應用到的時候能夠拿來用,能夠對這些有理解,再其次就是設備,無論是賣田賣地賣首飾,我們總要把最基本的設備齊全,一些應用的辭典,表冊,目錄,是必需的,同時,治學的人差不多是窮士居多,很多的書不能都買全,所以就要知道我們周圍的,代替我們設備的有些什麼,比如北平的圖書館。那裏邊有些什麼書能夠被我們所應用,比方說,協和醫校製備些什麼專門的書籍,以及某家藏有某種不輕易得到的秘典,某處有著某種我所需要的設備,這些這些,我們都要看清楚。
第二部就是習慣的養成,這可以分四點來講,第一是不要懶,無論是作工也好,種田也好,都不要懶,懶是最要不得的,學問更其如此,多用眼,不要拿人家的眼當自己的眼,多用手,耳,甚至多用自己的腳,在需要的時候,就要自己去跑一趟,必須要用自己的眼看過,自己的耳聽過,自己的手摸過,甚至自己的腳走到過,這樣才能稱是自己的東西,才真是自己得來的。如果你要懶,那就要大懶,不要小懶,那意思就是要一勞永逸,比如說我實在懶得不得了,字典又是這樣的不好查,那我就自己去作一部字典出來,那以後就可以貫徹你的懶,字典拿起來,一翻就翻著,有種種的發明的人,不是大不懶就是大懶,比方說是佛教是什麼,你必須自己去翻過書,比方說我今天要跑到這裏來講講辨證法是什麼,那你一定用過眼,手,腳。把問題弄清楚,作提要作劄記,這樣,即使你是錯誤的,然而這是你的,不是別人的。第二是不苟且,上海人所謂不拆爛汙,我們要一個不放過,一句不放過,一點一畫不放過。在數學上一個“0”不放過,光是會用手,用腳,那是毛手毛腳沒有用,勤要勤得好不要勤得沒有用,如果我有權能夠命令諸位一定讀那本書,我就要諸位讀巴斯德傳,他就是不苟且,他就是注意極小極小百萬分千萬分之一的東西,一壇酒壞了,巴斯德找出了原因是一點點小的黴菌的侵入,一次,蠶忽然都得了病差不多就損失到二萬萬佛郎,那原因就是在於一點點的百萬分千萬分之一的一個小黃點,那是要顯微鏡才能看得出來的,後來找著了病,又費了幾年之力,又找著了它的治法,那就是蠶吐了絲之後,變蛹,變蛾,然後蛾再生卵,就用這個蛾釘起來,弄幹,拿顯微鏡照,如果蛾的身上發現了那種極小極小的黃點,那這個蛾所產的卵都把它燒了,就用了這個方法,省去了無數的不必需的損失,這就是一點不放過,一點不放過才能找出病源,這是真確,這是細膩。第三點就是不要輕於相信,要懷疑,要懷疑書,要懷疑人,要懷疑自己,不要輕於相信人家,“先小人而後君子”,所謂“三個不相信出個大聖人”我對這話非常佩服,所謂“打破砂鍋問到底”,都是告訴我們要懷疑,不要太迷信了自己的手眼,要相信比我們手眼精確到一百萬倍一千萬倍的顯微鏡望遠鏡,不要相信蔡元培,或者相信一個胡適之,無論有怎樣大的名望的人,也許有錯。為什麼人家說六月六洗澡特別好,當鋪裏也要在六月六曬衣服,為什麼?我們不要輕於相信有許多在我們腦子裏的知識,許多小孩子時代由母親哥哥妲姐,甚至老媽子洋車夫吿訴給我們的,或者是學堂裏的老師,阿毛阿狗告訴你的不一定對,王媽李媽也不一定對,周老師陳老師說的話也許有錯,我們說“拿證據來”!鬼,我們自然不相信了,但是許多可信程度與鬼差不多的,我們還在相信,這不好。“三個不相信,出個大聖人”!這是謙卑,自以為滿足了,那就不需要了,也就沒有進步了,我們要有無窮盡的求知欲,要有無窮盡的虛,什麼是虛?就是有空的地方,讓新的東西進去。總上所說,習慣養成的大概就是如此。要有了習慣的養成,才能去做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