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中學生的修養與擇業(1 / 3)

剛才吳縣長報告了五十八年前我在此地的一段曆史——我在三歲至四歲間,隨先人在台東住過一年多,在台南住過十個月——要我把台東看作第二家鄉;昨天台南市市長也向台南市市民介紹我是台南人;這番盛意,我非常感謝!吳縣長預備在這裏要做紀念我先人的舉動,實在不敢當。明天舉行縣議員選舉,我將以不是候選人也不是選舉人,冒充同鄉,到各投票所去參觀。

今天我看到了吳縣長老太太,看到了她,我非常感動,她可算台東年齡最高的了,她與先母年齡相當,先母如在世,已經有七十九歲了。

我到這裏不久,與縣長、教育科長、校長等幾位談話,知道了台東的教育是在異常困難的情況下來推進的,我非常敬佩他們艱苦不移緊守崗位的堅毅意誌,本來教育廳陳雪屏廳長預備與我們同來的,因台北有事,臨時由台南趕回去了,不過教育廳還有一位視察楊日旭先生是同來的,我已經特地要他到各校去視察,並將視察結果報告教育廳,以使省府對台東的教育情形有所了解。

今天我應該講些什麼?事先曾請教吳縣長,師範劉校長和同來的幾位朋友,他們以今天到場的大多數是青年朋友們,也有青年朋友們的父兄,因此要我講講中等教育的東西。同時,我到過的地方,許多朋友常常問我中學生應注重什麼?中學畢業後,升學的應該怎樣選科?到社會裏去的應該怎樣擇業?我是不懂教育的,不過年紀大些,並且自己也是經過中學大學出來的,同時看到朋友們與我們自己的子弟經過中學,得到一點認識,願意將自己的認識提出來供大家的參考,今天講的題目,就是:“中學生的修養與中學生的擇業”。

中學生的修養應注重兩點:

(一)工具的求得

中學生大概是從十二歲的幼年到十八歲的青年,這個時期是決定他將來最重要的一個時期。求知識與做人、做事的工具,要在這個時期求得。古人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學生要將來有成就,便應該注意到“求工具”——學業上、事業上,求知識所需要的工具。求工具的目標有二:一是中學畢業後無力升學要到社會裏去就業;一是繼續升學。

第一種工具是言語文字。不論就業升學,以我個人的經驗和觀察所得,語言文字是最需要的工具。在中學裏不僅應該學好本國的語言文字,最好能多學一二種外國的語言文字。它是就業升學的鑰匙,能為我們打開知識的門。多學得一種語言,等於辟開一個新的花園、新的世界。語言文字,可以說是中學時期應該求得的工具當中非常重要的了。在中學時期如果沒有打好語言文字的基礎,以後作學問非常的困難。而且過了這個時期,很少能夠把語言文字弄好的。

第二種工具是科學的基本知識。許多人都說學了數學,將來沒有什麼用處,這是錯誤的。數學是自然科學重要的鑰匙,如果不能把這個重要的鑰匙——數學,與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礦物學、植物學等,在中學時期學好,則不能求得新的知識。所以中學時期最重要的,是把這些基本知識弄好。

青年們在學校裏對於各種基本科學,不能當他是功課,是學校課程裏麵需要的功課,應該把它當成求知識、做學問、做人的工具,必不可少的工具。拿工具這個觀念來看課程,課程便活了。拿工具這個觀念來批評課程,可以得到一個標準。首先看看那些功課夠得上作工具,並分出那些功課是求知識做學問的工具,那些功課是做人的工具。那些功課是重要,那些功課是次要。同時拿工具這個觀念來督促自己,來分別輕重緩急,先生的教法,也可以拿工具這個觀念來衡量,那種教法是死的笨的,請先生改良,那些應該特別注重,請先生注意。我這個話,不是叫學生對先生造反,而是請先生以工具來教,不要死板地照課本講,這樣推動先生,可以使得先生從沒有精神提起精神,不是造反而是教學相長,不把功課當作功課看,把它當作必須的工具看。拿工具的觀念看功課,功課便是活的。這一點也可以說是中學生治學的方法。

(二)良好習慣的養成

良好習慣的養成,即普通所謂的人品教育,品性人格的陶冶。教育學家心理學家都告訴我們說:人品性格是習慣的養成,好的品格是好的習慣養成。中學生是定型的階段,中學生時期與其注重治學方法,毋寧提倡良好習慣的養成。一個人的壞習慣在中學還可糾正,假使在中學裏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這個人的前途便算完了,在大學裏不會是個好學生,在社會裏不會是個有用的人才。我願在這裏提醒青年學生們的注意,也請學生的父兄教師們注意。

我們的國家以前專注重文字教育,讀書人的指甲蓄得很長,手臉都是白白的,行動是文縐縐的,讀書可以從“學而時習之”背誦起,寫文章搖搖擺擺地會寫出許多好聽的詞句來,可是他們是無用的,不能動手,也不能動腳,連桌凳有一點壞了,也不能拿起斧頭釘子來修理。這種隻能背書寫文章的讀書人就是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動手動腳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