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一隻豬的春天(1 / 2)

春天了,村子仍然很靜,除了偶爾一聲鞭炮——那是春節遺留的——炸響驚人一跳之外,又迅速恢複寧靜。風很輕,光著身子的樹枝根本沒有任何響應,常青的臘葉樹還在睡夢裏,小葉子細細密密擠在一起,一動不動,不表明任何態度。豬欄邊的一棵歪身子苦柑子樹卻有了一點變化,原來營養不良的青黃色葉冠上,突然挺拔出了兩支新綠,新鮮得亮眼。但是,除了我,幾乎沒有人在意那兩支新葉。

大人們在乎的是欄裏的一隻豬。

豬在鄉下有兩個顯著作用:一個是積肥,豬欄肥不僅是有機肥,還可以自用,不用上交;一個是攢錢,豬相當於城裏孩子的零錢罐子,農民把煤火、雜糧、人工像存零錢一樣存到豬身上。到了豬壯膘肥的時候,有兩個選擇:一是整隻抬到食品站,打秤算錢;一是請食品站的屠夫來自家宰殺,為他們燒一鍋水,豬肉他們拖走,自己得一盆子豬血。

無論做哪一種選擇,現在都為時尚早。

欄裏的豬崽十二月才買回來,還沒有喂熟,如果門被小豬拱開,估計得尋找大半天,如果被它鑽到後山裏,估計幾天也找不回來。

村裏的豬欄並不因欄裏麵有一隻錢罐而修得氣派豪華。家家戶戶養豬,豬圈修在房邊屋後,泥磚做牆,用杉樹皮作瓦,積塵納垢,上麵長癲痢狀青苔。從山上滾回幾塊石頭,或者傍晚在大路上撬回幾塊石板,壘起來,就成了豬欄。豬欄不高,進門通常得彎腰塌背,不是村裏人還得用手捂著嘴。豬欄裏的豬屎味、沼氣味很大,城裏人接受不了。父親卻不以為然,用手抓豬屎是常事,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沒有豬屎臭,哪有五穀香。

有一戶人家沒有多餘的地皮,就在大門前的空地上建了一個矮矮的蓋稻草的豬圈。養了一隻豬,臭氣熏到堂屋裏了。村裏年長的人說:這樣不好,壞了風水。村人不聽,到夏天,一切風平浪靜,其十五歲的弟弟卻在門前河裏溺斃。那家人思前思後,決定放棄豬圈和房子,到村外山坡上另建新宅,至今十年,家人和睦相處,事業順利發展。而荒廢的宅基地上又建起了新居,當然,村莊已是另一派景象。

春天要育秧,平了地,回到家,就把豬欄開了,把小豬攆出來。大人在豬圈裏出肥,用專門的工具,類似豬八戒的釘耙,把豬欄肥一耙一耙拉出來,但不著急擔到地裏,而是堆放在豬欄邊,待發酵時,再擔到地裏,鋪在秧苗下,催苗。

小豬出了欄門,開始追風,撒開蹄子,竄到沙和土(曬穀坪)上,就摔了一跤,掙紮著起來,戰戰兢兢地走幾步之後,才竄出來立在牆根下,望著光滑的曬穀坪,畏畏縮縮的,不敢動了。鎮靜之後,開始像小野豬一樣拱土,幾隻黃毛雞趕過來,在它翻過的泥土裏找蟲吃。父親擔心它拱壞人家的牆根兒,讓我把它看著點。我在它屁股上拍了一巴掌,它縮了一下身子,就像老鼠一樣竄了出去,溜進了幹涸的小河裏,又飛快地竄上對岸,到了荒蕪的農田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