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1 / 2)

唐詩、宋詞,各極一代文學之盛,是我國韻文發展史上光芒萬丈的兩座高峰。然而唐詩和宋詞總集的編纂,卻有迥然不同的曆史。清代康熙年間問世的《全唐詩》,是一部官修書。它既有明末胡震亨的《唐音統簽》和清初季振宜的《唐詩》為前資,又有內府所藏各種善本秘籍參校補苴,再加上封建朝廷的多方資助與詞臣們的集體奮鬥,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順利地付梓了。但《全宋詞》的編纂幾百年來卻遲遲無人敢於問津。由於種種曆史原因,宋人的詞作散佚很多。盡管有某些總集、別集和其他文獻可作依據,但要對這些既不完備、而又龐雜零亂的資料進行比勘校讎,並進一步開展大規模的輯佚工作,編成像《全唐詩》那樣的宋詞總集,困難是非常大的。就在這樣的曆史狀況下,當代著名詞學家唐圭璋知難而上,以他淵博的學識、堅韌不拔的毅力和艱苦卓絕的勞動,用功幾十年,編成了《全宋詞》。這是繼《全唐詩》之後一代文學的巨編,填補了幾百年來宋詞研究中一個極大的空白。

任何有價值的學術成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唐先生編纂《全宋詞》,雖然既有前人的部分成果為基礎,又有名師的指點與詞友們的切磋,但卻嘔盡了自己的心血,走過了漫長而曲折的曆程。了解一下此書的材料來源及其複雜的編訂過程,對於我們充分認識它的價值是很必要的。

《全宋詞》的編纂,主要的資料依據是三項:一是有幸流傳下來的部分宋詞的單行別集;二是從明末毛晉開始的諸家彙刻;三是宋元人的宋詞選本。這幾項資料中,尤以諸家彙刻作品數量最多,收集之功最大。宋詞的彙刻,雖在南宋時就已開始(如長沙書坊《百家詞》、閩刻《琴趣外編》等),但多已亡佚。現在通行的幾套大型彙刻,多是明清兩代學者整理刊印的。其中以毛晉的汲古閣彙刻《宋六十名家詞》(實為61家)為最早;次為清末王鵬運的《四印齋所刻詞》,其中收宋詞38家;次為江標的《靈鶼閣刻詞》,其中收宋詞10家;次為吳昌綬《雙照樓景刊宋元本詞》,其中收宋詞18家;次為朱祖謀《疆村叢書》,內含宋詞112家。此中尤以朱刻最為精博,為世所稱。

上述幾種著名的彙刻所收宋詞,去其重複共得159家,一代詞的骨幹已經略備。此外,宋詞輯佚工作在《全宋詞》編纂之前也有人著手了。這方麵,近人趙萬裏《校輯宋金元人詞)較為精審宏富。它補以上諸家彙刻所未及,收宋詞55家,內51家為裒輯遺佚而成。另外又有周泳先《唐宋金元詞鉤沉》,得詞近20家,皆為各種彙刻及趙萬裏書所未收者。唐先生的工作,主要在以上諸種資料的基礎上進行。但在綜合地利用這些資料來進行工作時,他遇到了不少困難。有的書由於刊刻不精,有的書限於編輯者的水乎,經常有許多意想不到的錯誤;即使是編輯得比較認真的書,如與其他材料綜合比照來看,也時會顯出它們零亂和蕪雜的缺點。因此,唐先生在選擇底本、考訂真偽等方麵下了巨大的功夫。

除此而外,唐先生更在別人輯佚的基礎上作了深入細致的發掘。除了在各種詞選中搜集資料以外,某些類書如《全芳備祖》、《新編通用啟劄截江網》、《新編事文類聚翰墨大全》等等,都是唐先生輯佚的淵藪。僅僅從這三種類書中就輯得佚詞一千多首。而其他大型載籍(如《永樂大典》等)和各種詩文總集別集、筆記小說、書畫題跋、金石錄、花木譜、地方誌等等,散見的資料不知凡幾,文獻浩如煙海,唐先生不憚其煩,從中鉤沉表微,為補苴前人缺漏而付出了艱苦複雜的勞動。

1937年,《全宋詞》初稿竣事。編者將它呈送詞學前輩汪辟先生審閱。汪辟閱後十分興奮,高度讚揚了初稿的學術價值,堅持請當時的國立編譯館接受全稿,交商務印書館出版。在當時的條件下,如果沒有汪辟力爭,此稿的命運真不可測!國難當頭的1940年,《全宋詞》初版幸運地在長沙問世了。此版錄詞近兩萬,詞人逾千家,基本具備了“全”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