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一家孤兒院(序一)(1 / 2)

世界有太多難以解釋的事情,但若是真的能一一解釋,又感覺世界太過直白,缺少樂趣。因為普通人的生活中缺乏神秘的事,所以雖然有些怕,卻又想了解,並不是我們真的隻是想知道答案,而是我們喜歡追求答案時,那種刺激而勇敢的心情,這是在我們平凡的生活中不能擁有的。

故事開始的時候,總是回憶,因為好些事情已經模糊,但那種感覺,卻讓人難忘。

海口是一個典型的海島城市,夏至,海風迎麵撲來,隻有重重的海鹽味和好像快要曬化了的柏油馬路的味道。這海風吹在人身上,隻有粘稠和不適,絲毫沒有涼爽的感覺。這年高寒八歲,多年之後盡管許多記憶早已模糊,但他還是記得那時海風的鹹味。

夏至,也是他的生日,當時的高寒隻顧沉浸在吃糖的愉悅中,沒有發現父母眼中的憐愛與不舍。八歲的他什麼都不懂,隻以為是父母是帶他來這個很遠的城市遊玩而已,也不知道父母第一次不管他吃多少糖的溺愛的含義。直到他們一家三口到了一家孤兒院,他看著孤兒院的一個年輕的嬤嬤跟父母說了些話,接著那個年輕的嬤嬤就將他鎖在院內。

直到看到爸媽隔著孤兒院的院牆痛哭著離開的時候,高寒才明白發生了什麼。然而,無用的哭喊和拉扯,就成了他對父母的最後記憶。後來,越大那種傷心也就越淡薄,再後來,知道的越多,也就越明白父母的苦心,直到最後終於完全理解,也終於想不起了父母的模樣,竟然也就不悲傷了。

在彷徨中渡過了第一年,縱萬般不願也隻能跟著適應,好在孤兒院的嬤嬤都待人不錯,除了很少回答他們問的那些關於父母的問題,對孩子都是細細嗬護的。慢慢地,高寒發現了兩件奇怪的事。

第一,這家孤兒院好像是移動的,高寒和院內的孤兒們試過很多次想要逃離孤兒院。而他們總在下個路口感覺快要出去的時候,又回到大門旁邊。第二,時不時會的有跟他一樣大小的孩子被送進來,這些父母也是不舍地放下孩子,然後痛苦的離開。這些父母的痛苦不是偽裝,為何卻沒有人回來看過他們?

不過,等高寒琢磨明白第一件事的時候,第二件怪事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跟他們這些想要逃出孤兒院的孩子們一樣,當這些父母把孩子安放在孤兒院後,隻要過了孤兒院對麵的馬路的轉口,也就是孩子們總也走不出去那個的路口,他們也就再也找不到這家孤兒院了。

這麼一家奇怪的孤兒院,卻沒有什麼別的奇怪的事發生,似乎一切都像普通的孤兒院一樣。有早課,有晚課,還有勞作。休息時間,和睡前嬤嬤們還會讓孩子們看電視,這些時光也都是快樂的。其實,這是因為孩子們進來時,隻有八歲,這是個連現實和幻想都分不清的年齡,即使發生什麼奇怪的事,他們也不知道。

高寒也是直到後來,在正常學校上課的時候,才知道,原來嬤嬤們平常教的東西,一點都不平常。剛入院八歲的孩子,除了普通的教育課,還要學習書法、體術、體能訓練。十歲後開始有靈力培養和古語法學習,除此之外竟然還有槍械和兵器的訓練。

一直等到孩子十二歲左右,就會有一群衣著奇怪的人領走他們,被帶走的孩子都沒有回來過。雖然父母的樣子早已模糊,嬤嬤們也告訴過他們,即使出去也不能再見到自己的父母了,但孩子們通過電視知道了世界那麼大,能出去看看也是開心的。所以,每個孩子都在等過生日,等過了十二歲生日,他們就可以離開這了。

然而,事有例外,高寒十二歲時,所有同齡的孩子都被帶走了,可是他,還是在孤兒院裏像一隻代領的小羊,孤獨的等待著。就這樣,又過了三年,十二歲的孩子走了三批了,高寒依舊沒人帶走,像是被人遺忘了年齡了似的。

“高寒,今天還是要把後院的柴劈了。”李嬤嬤笑著吩咐著正在發呆的高寒,高寒也笑點頭應了一聲,便去後院劈柴去了。看著他孤單的背影,李嬤嬤目露憐愛,但口中卻感歎了一句:“唉,天道有輪回呀。”

“道法自然”一句突兀的聲音從李嬤嬤身後響起,但她竟沒有任何慌張,也沒有回頭跟那聲音搭話,隻是繼續看著高寒劈柴的方向,那目光中的憐愛,卻已變成擔憂。

高寒是第一個看到陳穎海的,他很好奇,這個麵容普通的男子,是怎麼走進孤兒院的?在門外徘徊的陳穎海也注意到了正在盯著他的高寒,他神色似乎有些猶豫,又好像下了好大決心,猛地推開院門一進院子,就指著高寒說道:“小子,你過來,以後跟我混了。”

“師傅,我們這是去哪?”高寒背著一個雙肩包,跟著他新拜的師傅在後麵艱難的走著。海口市常年氣溫不低,雖然高寒的行李並不多,但此時他也早已大汗淋漓。說實話,這男人讓高寒叫他師傅的時候,他心裏是有些腹誹的,因為他見過那些帶走其他孤兒的人,他們的模樣都是氣質非凡,世外高人的打扮。而陳穎海從頭到腳的樣子都隻像是一個沒結婚,沒房子,沒存款的普通三無人員。但是高寒卻沒發覺,自幼在嬤嬤們的鍛煉下,身體強壯的他,趕了這麼久的路,已經有些狼狽。而前麵的陳穎海卻依然麵不改色,似乎絲毫沒有炎熱的和勞累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