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三言”,是指明代馮夢龍編纂的三部白話短篇小說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一般,將馮夢龍的“三言”和淩濛初的“二拍”合稱。“三言二拍”代表著中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最高成就。其中“三言”部分篇章是馮夢龍在宋元舊話本的基礎上進行創作和加工而成,“二拍”——《一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則基本上是淩濛初個人獨立創作的。
與宋元話本直接來自說唱場不同,“三言二拍”是文人的書案之作,但文本還保留著宋元說話的程式,由入話(頭回)、正文、結尾幾個部分組成,模擬說書人的口氣講述故事,故也被稱為擬話本。它主要是在短短篇幅中描摹世態人情,揭示市井眾生相。其豐富多彩的社會人情的展示,個性突出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騰挪多變的情節關目的設置,緊扣人心的生命情感的曆練,使“三言二拍”無愧為古代小說中的經典,數百年來深受讀者喜愛。
馮夢龍的“三言”編纂時間較淩濛初“二拍”稍早,淩濛初“二拍”的創作即是在“三言”編纂和發行成功的刺激之下由書商敦促而成的。這樣看來,馮夢龍的“三言”實有開啟之功。
馮夢龍(1574~1646),字猶龍,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蘇州)人,生活在明代社會由盛而衰的時期。早年熱衷功名,然而自二十歲左右成為生員後,屢試不中。直到崇禎三年(1630年),五十七歲的馮夢龍終於成為一名歲貢生。大約在成為貢生的次年,出任丹徒縣訓導。崇禎七年(1634年),六十—歲的馮夢龍升任福建壽寧縣知縣。六十五歲時(崇禎十一年,1638年),離任回到蘇州。明末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的聲勢浩大,明王朝政權飄搖欲墜。在這兵戈四起、分崩離析的戰亂時代,七十三歲的馮夢龍懷著滿腔憂患離開人世。
馮夢龍有一兄一弟,哥哥馮夢桂,弟弟馮夢熊。馮家三兄弟都有文名,而馮夢龍最突出,故當時有“吳下三馮,仲其最著”之說(見梅之渙《敘〈麟經指月〉》)。馮夢龍的朋友稱讚他“早歲才華眾所驚,名場若個不稱兄。一時名士推盟主,千古風流引後生”(文從簡《讚馮猶龍》)。馮夢龍“才情跌宕,詩文麗藻,尤明經學”(《蘇州府誌》卷八十一《人物》)。他一生著述豐富,經、史、子、集,無所不治。曾經專力於《春秋》之學。科舉失意,年輕時流連歌樓舞館,曾經愛戀過名妓侯慧卿,侯慧卿卻另嫁他人。在混跡歌館茶坊的日子,馮夢龍得以廣泛接觸下層社會,了解市民的需要,對編寫通俗小說、收集民間山歌有著重要的作用。
馮夢龍可算得上一位通俗文學大師,他在戲曲、小說、俗曲等通俗文學方麵更多著力。在晚明個性思潮的影響下,他主張文學要書寫真情,搜集、整理了《桂枝兒》、《山歌》等民歌集,提出要“借男女之真情,發名教之偽藥”(《童癡一弄·山歌》序)。創作了《雙雄記》、《萬事足》兩種戲曲,評改傳奇數十種,增補、重訂了《新平妖傳》和《新列國誌》等長篇白話小說,尤其重要的是編纂了“三言”這三部白話短篇小說集。馮夢龍強調小說的社會教化作用,他說:“我欲立情教,教誨諸眾生。”(龍子猶《〈情史〉序》)他解釋“三言”的命名道:“‘明’者,取其可以導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適俗也;‘恒’則習之而不厭,傳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義一耳。”其編纂“三言”的目的就在於,娛樂大眾的同時,對民眾進行勸諭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