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福中不知福”這句諺語依然響徹耳際,似乎人性的弱點往往是當一件幸福之事環繞自己時,人卻變成是昧恩的了。幸福何許物也?每個人都有自我的一個標準,而你可曾想過,一個在茫茫無際的沙漠中徒步孤行、饑餓難耐的人意外地找到一片滿是泉眼和掛滿果枝的綠洲,對於那個人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幸福。
或許時空的轉換卻不得不使我們重新審視那個在沙漠中獲得“幸福”之人了。假若那人是生活在具備各種物質條件的生活圈中,那“綠洲”之福就顯得微弱至極,當有種類繁多的瓜果、有滋味各異的飲料,在享受安拉恩賜之物時,是否還會想起在另類時空下,同樣的恩典卻有不同的感受呢?那可真是讓幸福大打折扣了
一切說得直白一點,都是我們內心的變化引起了感覺的變化,山還是那座山,可是看見時的感覺就是不一樣了。人處的環境越好,需求、欲望就會越高,對低等的物質、感覺的提供就越習慣,當你認為一些事情是理所當然的時候,肯定就不會覺得幸福了。
人都是有貪欲的,想要的東西越得不到就越想得到,千方百計才得到了就會覺得很高興,但是得到的多了就會變成負擔了。這時候,就會往更高的需求進發了,要不然就會覺得生活無趣,現在的一切都不能滿足精神的需要。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朱元璋在沒當上皇帝之前曾沿街乞討,每次討回的都是些剩菜殘羹,白菜、豆腐也成了最大的奢侈,也許他覺得那就是山珍海味。但當他搖身一變,當上了皇帝之時,每天享受的都是禦廚掌勺的可口大餐,天南海北的風味一應俱全。有一天,吃膩了宮廷佳肴的朱元璋,回憶起當年乞討到的白菜、豆腐的“佳美”,隨即命禦廚烹飪當年的“白菜豆腐湯”。當禦廚奉上香氣四溢的美其名曰“翡翠白玉湯”時,朱元璋品嚐後卻怎麼也找不到當年那股“美味”了。
曾經那些救命的東西給皇帝帶來了滿足,它們本身的價值和作用一點都沒有發生變化,隻是因為時過境遷,往日的喜悅早就被各種物質滿足了。習慣性的東西就不再奇怪了,不再有欣喜了。
所以我們想要活得一直幸福,就要學會感受幸福,不要讓我們的感官麻痹了,失去對幸福的敏感。經常思索幸福的意義,尋找幸福,記得幸福。
在走向富裕和幸福的生活時,請別忘記沙漠中的口渴,別忘記無魚、無食、吃糠醃菜的三餐,別忘記又餓又累又病的日子,恒念物力維艱,常思一飯一粥來之不易,隻有回憶過去的苦,才知現在擁有的甜。
在你們情感得到平穩發展的時候,不要忘記當時的困擾,來之不易的結合,隻有常常感念當時的苦,回憶當時的甜,才能更珍惜今天的來之不易。
1620年,一批清教徒新移民踏上了美國的土地,結果他們麵臨的第一個冬天非常嚴酷,天氣惡劣,農作物幾乎絕產。
將近一半的清教徒移民在饑餓中死掉了,或者返回了英國。留下來的人們忍饑挨餓,雖然“主”告訴他們要誠信、不能偷竊,但是不少人為了謀生,不得不去偷竊。
當時,總督想盡了辦法,想讓大家熬過這場艱辛,最後他決定讓人們在地裏盡量多種玉米,希望能夠獲得好的收成。
清教徒們在英國就習慣於大家一起合作種田,然後把大家的收成全放在一起,按需分配,這也稱為合作的農墾方式。
總督以為大家把土地放在一起,建立一個公有的社區,大家就都能過上快樂幸福的生活,結果卻事與願違,社區中產生了很多不滿情緒。
在經曆了三個饑荒的冬季後,1623年春。總督決定采取一種新的政策,他把土地分到每一家,讓人們自己決定種植多少玉米。
結果證明這種做法是成功的,大家都有了勞動的熱情,積極參與到勞動中去:婦女們也願意下地勞動了,有的背上還背著孩子;原來以年老或者有病為借口不肯下地的人也願意在自己私有的地裏勞動,享受更多勞動的果實。這種做法使人們生產出的糧食比預期多,大家都非常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