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用一句話來說——就是要從自私人、社會人和情感人三者中找到大愛。因為隻有找到它,確信它,倡導它,我們才會相信人與人的關係是可以升級的,人與萬物的關係是可以改善的,戰爭是可以徹底消除的,共同幸福是完全有可能的,人類是真正有希望的。如果人性裏麵找不到大愛精神,隻有純粹的動物殘酷性,那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實現共產主義”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末,就是一種假信仰,這對我黨當前戰略轉型和人類的幸福都是十分不利的。下麵首先簡單說說存在於“自私進化律”“社會選擇律”和“愛恨體驗律”三者中的大愛精神。
所謂自私進化律,是講人性的目的就是要擴大人的格局,要不斷地超越自己、他人和一切想超越的對象。當然,這種超越首先是內在的特質差異性超越,隻有內在超越了,我們才能看到外在的人格超越。超越就是要倡導創造的人生。所謂創造的人生,就是一個人的生命力和創造力高度發揮,甚至發揮到了極致,這樣的人生就充滿了意義和價值。
自私之我是小我,小我是愛自己的。所謂的小我愛自己,是指每個人都是自私的,為了實現這個自私,一般都會表現為三步走:第一步要確保自己能生存,生存是前提;第二步要確保自己能發展,發展是要求;第三步是實現大我之目的,大我是理想。千萬別以為自私裏麵就沒有偉大理想,別以為自私裏麵就沒有大愛的種子,別以為自私裏麵就沒有高貴的靈魂!小我裏麵隱藏著無限超越的趨勢,小我裏麵隱藏著大我之愛,這就是人性的光輝,這就是人類的希望之所在!
關於自私,一般學者一般都隻作片麵的靜態的膚淺的認識,不是負麵迎合,就是全盤否定,缺乏係統邏輯思考,還有沒有把它作為真理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為了解決自私問題,以往所提出的具體的方法也是十分可笑的,如用恐嚇法叫人做善事,不做就會遇到鬼,鬼就會拿他下地獄;又如謾罵法叫人不做壞事,做了壞事,就會被人指著脊梁骨罵。其實,這些方法都不能真正叫人發至內心去主動做善事。諸如此類的方法對古代沒有知識的人還有一定的效果,但對今天知識型公民來說,其可信度已完全喪失。因此,如果不徹底解剖自私的運動現象、運動目的、運動方向、運動階段性、運動終點、運動原因、實現方法、手段、策略和具體起點,如果不把為什麼要“為人民服務”,為什麼要“大愛”的原因和實實在在的好處剖析出來,人們是不可能主動去奉獻的,是不可能主動去愛他人的,是不可能真正“全心全要為人民服務”的。本書就是從“動態自私”的角度,對自私進行了整體的太極的辯證解構。大愛是全息的,自私裏麵蘊涵了無私的基因。所謂動態自私過程是指自私在運動發展過程中會轉化為無私的辯證過程。
所謂的社會選擇律,是講人在參與社會博弈的無窮選擇中,為了得失,一般都自認為自己會作出理性的智慧的選擇,而且這個選擇的多數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的。社會人並不是忘記了人性的絕對自私性,隻是這種絕對自私的實現會出現兩個方向,一是受到阻礙,二是得到支持,這是利益最大化選擇首先要麵對的新課題。
人從自然人進化到社會人,隻是從純粹自私的小我進化到了客觀相對自私的中我,在社會場中,我們修煉的重點課程是如何與他人打交道,是如何認識他人;附帶課程是修煉與萬物之間的整合利用關係。愛他人也可以分五步提升認識:第一步認識到別人也是自私人,也想生存、發展實現大我;第二步認識到自己自私,也要允許別人自私;第三步認識到合作可以盡快實現彼此的自私;第四步認識到在一係列的合作中要修正的是自己的欲望和能力;第五步認識到愛他人等於愛自己,愛萬物要掌握真理。總之,社會人雖然不是進化到最高層次的人,但他裏麵也蘊含大愛精神,因為社會人就是人在社會中發現大愛的過程。
所謂的愛恨體驗律,就是指所有人都是追求體驗的動物。欲望是第一推動,而體驗卻是第二推動。人性的追求都要落到結果上,因為人的一切努力都是有目的地,這個目的就是要享受結果,就是要體驗結果,就是要深味通心。生命是一係列的體驗過程,體驗的本質是連接,是通心,體驗的表現是情感、情緒,體驗的結果是高潮、快樂、幸福和自由,高潮的結果是強烈的記憶,美好的記憶是人生新的動力、慰藉和希望。愛恨情仇雖然是由欲望引發,但給人帶來的體驗更豐富了對大愛的直接確證。
在生命的諸多體驗中會發現,我們終身追求的快樂、幸福、自由,並不一定來自社會的努力拚搏,相反,大自然中的萬物更能直接帶來高峰體驗,於是我們會反思作為社會人的局限性、疆界性,會更直接地去天地萬物中感受那無處不在的快樂、幸福、自由,大我愛萬物就是這樣出籠的。人隻有把情感體驗放在首要位置,人才會生活得有情趣,有滋味,才會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才會在萬物中隨時隨地發現大愛,印證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