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就是完全疑問式。疑問就是疑問,答案就是答案,怎麼能將二者等同起來呢?如果疑問句等於肯定句的話,那麼按這種邏輯去推理,就會滑天下之大稽。就比如當有人問“誰是你老婆”或“你的薪水是多少”時?你該怎樣做答呢?你總不能以“我老婆是誰”或“我的薪水是多少”作為答案吧?因為問題源於對方未知,讓不讓對方得知,還得看你的臉色,看你的心情,所以問題不可能是答案。
繞了一圈,還得把話題收回來,重述一下我們的觀點:關於機會的成色,或許有一部分現成的元素,但絕大部分是應該用人的心智去把握的,也就是說,任何事情都要多個心眼去思考,思考就是找機會的運籌,就是找問題的答案,就是找目標的航向,就是成功的預備!
多個心眼看機會與能力
如果去問一個人,若是有一個好機會擺在你的麵前,你會去珍惜嗎?這樣的問法肯定會討來一頓臭罵。因為從本意上講,沒有人會願意放棄到手的好機會,實在要說到事實上不去珍惜的人,也就隻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不知道機會是機會;另一種是個人能力有限,感覺眼前的機會離成功太遙遠。
至於不知道機會是機會,那是看走眼了,屬於眼界或眼光的問題,若是感覺自己的能力有限,與其去幻想,不如務實點,別去做那無用功。這就引出一個很現實的話題:當機會來臨時,你該不該去抓?
能力是什麼呢?能力就是能夠、可能的力量。一切能夠支配的力量,它包括了個人才能和辦事的本領。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想通過一次機會就獲得成功,個人才能和辦事的本領缺一不可。
“文化大革命”時,有一部電影叫《南征北戰》,裏麵有一個國民黨敗將在戰場上向他的上司呼救時,遭到了對方的一陣痛罵,那位敗將就有一句話讓我們這一代人笑了很久:“不是兄弟我無能,是共軍太厲害了。”那意思是說,你老兄有能力打敗共軍,為什麼躲起來,而不出來親自督戰呢?
很顯然,那個上司是自知自己也沒有這個能力,所以,他就隻會自己躲起來罵自己的部下沒能力。
對於一個人的成功要訣,我的意見非常明確:當你明知你的能力與麵前的機會不相匹配時,放棄則為上。如果你不放棄機會,又缺乏把握機會變成執行力的能力,那麼,機會就會成為燙手的山芋。
像漢室何太後,其兄何進倚勢皇室至親,被封為何大將軍,但他卻實實在在不是打江山或守江山的料,倒像是原來那個殺豬的屠夫。盡管他擁有很高的地位,卻絲毫沒有學會任何宮廷政治的精要,雖然手下擁有像曹操、袁紹那麼好的人才,可是你讓一個殺豬的屠夫能做什麼?機會對他而言,整個一個奢侈品,以致最後被宦官們用非常粗糙的手法殺掉。我看一點也不冤他。反過來,即使何進當時抓住已經得到權力的機會,他又能怎麼做呢?還不如唐室裏的楊國忠有心計呢!這樣的人,如果給他一個皇冠戴,他能戴幾天呢?畢竟,想要更長期、紮實地擁有統治權,你就必須具備更細致的思維與經營國家的能力。
相比之下,袁紹算得上一個有能力的人了,可是袁紹把能力放在何處?機會的把握?錯也!他繼承了“四世三公”這個漢朝天子禦賜的金字招牌。很顯然,顯赫的家世也就是他最有力的“核心競爭力”。在全天下人都在討伐董卓的過程中,袁紹卻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放棄攻打董卓。照理,他為了維護“四世三公”這塊金字招牌,再怎麼說也要把董卓這條家狗痛打落水,況且,他還是“討董聯盟”中的“大佬”,凝聚力是明擺著的。可惜的是,他竟然屢屢屈就現實,居安不思危,那邊又跑去偷襲韓馥的領地,還和公孫瓚打得不亦樂乎,一點“大佬”恢宏的氣度也沒有。袁紹短視近利的目光,使他失去了繼續做“大佬”的機會,也是他自己,把這塊最可貴的金字招牌給砸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機會是孤立的個體,能力也是孤立的個體,作為一個成功者,隻有恰當地把有效的機會和能力相應地匹配在一起,才能達到自己願望中所即定的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講,智者的機會與能力是成正比的,有多大能力就有多少機會,所以智者總是能找到成功的辦法,而愚者隻會看到機會,卻沒有與機會相匹配的能力。
我耳邊經常會聽到這類聲音:哇——某某人太幸運了,遇到這麼好的機會,當上了國家公務員。
對於這類說法,那個已經當上了公務員的仁兄可能就會說了:“這個機會本來就屬於我。”對此,我們不妨也來尋根究底,為什麼他會遇到這麼好的機會,而你不會?國家公務員是個好職位,人人都想當,可是人人都有能力當的話,還用得著考試嗎?通過考試錄取,你敢去嗎?你去了,能考得上嗎?
考不上,這就是能力差距問題。既然能力有差距,我們就不能把成功者僅僅看作是“幸運”者。也可能,有一次技術門類掙錢的良機,你正好屬於這種技術專長者,你就有了把握機會的能力,而那個去考國家公務員的仁兄會不會也說你是“幸運”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