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雙贏是硬道理(1 / 2)

如果讓對方覺得他與你有相同的利益,對方交往就會更主動,就會收到更好的效果。這就好比戰場上同一個戰壕的戰友一樣,戰友之間有著相同的利益,共生死同存亡,每一個人都要勇敢地去戰鬥,才能取得共同的勝利。其實,建立人脈關係也跟打仗一樣,為了共同的目標和利益去合作。這一技巧如果應用得好,往往會獲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一)找到你們之間的共同點

有一家工廠效益不是太好,工人們的工資很低,當工人們要求增加工資時,老板就對他們說:“各位,你們希望公司倒閉嗎?”當然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工廠倒閉,如果倒閉了,就會失業,連眼前的低工資也拿不到了。

老板繼續說道:“如果工廠倒閉了,大家一分錢工資也拿不到了。我也不希望工廠倒閉。我與你們有著共同的利益,工廠倒閉了對你們、對我都沒有好處。如今我們隻有團結一致,共同渡過難關,工廠辦好了,大家才會都有飯吃。”

工人們聽了老板的話,感覺到老板與自己有著共同的利益關係,覺得工廠辦好了,老板發財了,自己工資收入就會提高。結果這些工人齊心協力,個個努力工作,果真把工廠搞得有聲有色,老板和工人們都實現了自己的願望。

形成雙方的共同點,讓對方感覺到你與他的利益是一致的對方就會主動配合你。

(二)讓對方知道你與他的利益是一致的

在建立關係過程中,如果讓對方知道你和他有著共同的利益,雙方就有了交往的基礎,那交往就順暢了。

利益的相通性、同一性和互補性是建立在團結一致,同心協力的基礎上的。隻有這樣,才能求得一榮俱榮,避免一損俱損的結果。

戰國時代後期,經過商鞅變法後的秦國逐漸強大起來,成為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均無力單獨抗擊強秦的侵略。為了與強大的秦國對抗,保障弱小國家的利益,六國聯合,勢在必行。當時,謀士公孫衍首先提出“五國相王”合作抗秦的策略,後來,東周洛陽人蘇秦極力推行這一策略,他周遊列國,遊說諸侯各國合縱抗強,終使六國聯合起來延續百年之久,令秦國不敢輕易向六國中的任何一國下手。

公元前314年,蘇秦先到燕國,向燕文王指出,自己的國家與燕國有著共同的敵人、共同的利益,在強大的秦國麵前,各小國好比風中之燭,隻有大家聯合起來,才能保護各國的利益不受侵犯。他勸說燕文王應與近在百裏的趙國聯合,以防千裏之外的強秦。

燕文王接受了蘇秦的建議之後,蘇秦又來到趙國,向趙肅侯指出了大家的共同利益。他說:“秦國進攻趙國,是因為顧慮韓、魏二國襲其後方。如果秦國先打敗韓、魏,再舉兵攻趙,那麼趙國的災難就到來了。”蘇秦還向趙王指出,六國之地五倍於秦,六國之兵十倍於秦,如果為了共同的利益,能夠合六為一,同心同德,必定能打敗秦國。因此,他希望趙王邀請韓、齊、楚、燕等國國君進行談判,共商六國聯合抗秦大業,這樣,秦國就不敢進攻六國中的任何一個國家了。

在編織六國關係網絡時,蘇秦抓住了各國都要維護自己的利益,秦國是他們的共同敵人這一主線,講明六國有著共同的利益關係,合則可以抗強,分則有被秦國各個擊破的危險,因此,同舟共濟,聯合抗秦,才是保護自己國家利益不被分割的唯一選擇。

讓對方知道你與他有著共同的利益,對方才會積極主動地與你保持緊密的關係。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不去努力的。實際上,想要達到雙贏,最主要的是利害關係要做到統一。

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矛盾和衝突的關係,實際上就是一種利害關係。

(一)兩敗俱傷的利害關係

在生活中,常常因為彼此間存在著矛盾和衝突,達不成一致的意見,繼而發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如果針對一件事情,雙方都不肯認步,那最後的結果是這個事情永遠不會做好。雙方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因此,我們要在自己與人交往中,學會趨利避害,學會交更多有“利”的朋友,遠離那些有“害”的朋友,這才是讓你日後走向成功的有效之策。如果兩者存在很強的利害關係,那不會兩敗俱傷,在這個時候,想辦法化幹戈為玉帛,會讓雙方都得到好處,實現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