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以少勝多的錦毛狸(1 / 2)

其時,匈奴兵為了激怒漢軍,誘使漢軍追擊,盡皆下馬,席地而坐,邊吃喝邊罵陣。漢軍謹遵景將軍之令,人不下鞍,甲不離身,居高臨下,擺出一副任由匈奴人謾罵的架勢。攻擊令一下,千餘騎漢軍勢如奔雷,向下掩殺,待匈奴兵警覺時,慌忙上馬,卻如何還來得及脫離接觸?

漢軍箭弩如蝗而至,專射馬匹,匈奴人的二百多騎戰馬被盡皆射倒在地,匈奴騎兵成了兩條腿的步兵。雪地上,兩條腿的人又如何跑得過四條腿的戰馬,沒多久工夫就被追上,嘁裏哢嚓的砍瓜切菜聲中,這些剛剛從斜坡村逃得性命的匈奴人,全都成了刀下之鬼。

漢軍出了一口惡氣,再向坡下打量,隻見約五千匈奴兵,正快速向這裏縱馬湧來,距離漢軍已不足二百丈,眾將士撥轉馬頭,向坡頂退回。出擊的漢軍退至坡頂,見坡頂堆滿了滾木和礌石,滾木上還塗滿油脂,不僅暗挑大拇指,對景將軍佩服得五體投地。原來有錦毛狸之稱的景將軍在兩軍對峙時,已經另外安排下人手,從南坡取材,備好了這些專門對付騎兵的利器。

景將軍將四曲人馬分做兩組,一組人馬在坡南繼續準備滾木礌石,另一組在坡頂正麵迎敵。眾人在坡頂一陣忙亂,各自把好位置。再往坡下看時,隻見馬蹄卷起千層雪,彎刀映射萬點芒,層層疊疊的匈奴兵排浪般洶湧而來,距離坡頂,已不足百丈。

一方居高臨下嚴陣以待,一方氣勢洶洶仰馬猛衝,雙方距離越來越近。七十丈,五十丈,三十丈……這個距離,已進入箭矢攻擊範圍,隻是景將軍沒下令,眾將士也隻得按兵不動。匈奴騎兵堪堪接近到十丈遠近時,景將軍大喝一聲:“放箭!”

弓弦“嗡嗡”,箭栩“咻咻”,鐵矢如蝗。衝在最前麵的,被一排羽箭射得人仰馬翻,向坡下滾落。

斜坡之北,常年迎向凜冽的北風,氣溫極低,坡上的積雪早已被凍成硬梆梆的一層,比之柔軟的積雪要滑溜許多,且北坡不像南坡,這裏隻長草,不長樹,連一絲阻礙也沒有。此時整個一麵北坡,就像一個巨大的傾斜的溜冰場。

匈奴騎兵向坡頂攻擊時,馬蹄踏上去,接觸麵小,尚可踏破雪麵,借以穩固住身形,還不覺得怎麼滑溜。但戰馬吃箭後橫身而倒,接觸麵變大,再難破壞凍得堅硬的雪麵。著箭而倒的戰馬和騎手,就像在坡上溜冰,身不由己向坡下滑落,速度越來越快,由此便產生了積木效應,接連把跟隨其後的戰馬一層層撞得人仰馬翻,被波及的少說也有六七百匹。一時間,人喊馬嘶聲,跌落雪地的“噗噗”聲響成一片,聲勢驚人。

漢軍眾將士歡呼雀躍,連景培都不曾想到,後手尚沒發,隻是一排弩箭射去,就產生了如此驚人的效果。

匈奴人倒也不笨,吃了大虧,立即改變了戰術。發動第二輪攻擊時,衝在最前麵的約五百兵士,由騎兵改步兵,通通下馬步行。這五百徒步的士兵,左手在身前舉一麵刷了桐油的獸皮盾牌,做遮擋弩箭之用,右手提彎刀,呈十橫二十縱的長方隊形,一步步向坡頂緩緩推進。大隊騎兵離開約五丈左右,緊緊跟隨。

景培暗道一聲僥幸,匈奴人采取的策略,無異是應對地形和弩箭最好的選擇,但卻好像是在配合景將軍接下來的戰術一般。

三十丈,二十丈,十丈,九丈,距離如此之近,連敵人臉上的黑痣都看得清清楚楚了,可景將軍還沒下令。眾將士紛紛向主帥看去,隻見景將軍雙眼微眯,神態淡然,對撲至近前的匈奴人就好像沒看到一般。眾人正在焦急時,隻聽景將軍令下:“推滾木!”

距離如此之近,仍不見漢軍射箭,匈奴步兵暗自納罕,是不是因為射不透獸皮,漢軍放棄了弓弩?衝在最前麵的匈奴兵,眼看還有剩下不足四丈的距離,隻需兩三個縱躍,即可與漢軍貼身肉搏,興奮地發出狼嚎一般的怪叫,腳下發力,擺動彎刀撲了過來。

正此時,耳聽得“轟隆”聲大作,粗大的滾木順著山坡呼嘯滾落,於路卷起層層積雪。距離如此之近,又雪眯雙眼,滾木越滾越快,想要閃避相當困難。這一撥匈奴兵中,功夫差點的,當場被巨木碾撞,少數輕功好的,或縱身,或騰挪,好不容易從滾木陣中逃得性命,正麵迎上了漢軍。驚魂未定,就聽得一聲 “扔礌石!”的大喝,無數小至拳頭,大如輾石的石頭從地麵,從空中,驟然襲來。這一回,已是氣喘如牛的這些匈奴兵實在是再無餘力,避無可避,避之不盡,避之不及,或重傷或身死,無一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