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昆陽之戰(1 / 2)

範進在信中還有言:義軍與莽軍的最後決戰時刻即將到來,因此範進已傳書各地龍之隊的勢力,盡快向這一帶集結,兵合一處,給予莽軍致命的,也是最後的一擊。

漢軍起事以來,初嚐敗績,又深陷重圍,人人心生絕望,士氣極度低落。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無疑是場及時雨。仇九立即將這個消息發布了出去,提振士氣。同時決定,由自己帶領天山宗精英突出重圍,迎接漠北漢軍先鋒部隊馳援昆陽。

與莽軍的屢次交鋒中,天山宗精銳都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直接決定了戰局勝敗的走向,漢軍人人有目共睹,天山宗威望也水漲船高。有了這個前提,不管其他人是否心懷鬼胎,隻要仇九做出的決定,那就是一言九鼎,無人有能力反對。因此這個決定一出,立即開始執行。

出發前,劉秀提出想隨同天山宗精英出城迎接漠北漢軍先鋒。仇九考慮到劉秀將來是要問鼎天下的,而這次突圍搬救兵,正是其建立戰功,樹立威望的好機會,因此欣然同意。

王莽並非草包,他也知道,昆陽一戰,很可能關係到江山是否易主,可謂是一戰定天下的最後決戰時刻,因此對昆陽之戰十分重視,做了周密布置:五萬莽軍將昆陽城圍得鐵桶一般,百萬增援莽軍已在路上,從附近郡縣抽調的幾萬兵馬前出阻擊馳援的漠北漢軍,目的就是將劉秀困死在昆陽,城破之時將這個所謂的“舂陵牛帝”從肉體上徹底消滅。

正所謂人算不如天算,王莽機關算盡,卻偏偏遇到了仇九這個克星,因此注定所有的算計皆是徒勞。仇九率包括劉秀在內的十三名天山宗精銳乘夜出城,十四匹戰馬勢如奔雷,利箭般刺向圍困昆陽的莽軍。昆陽城牆上的守軍,親眼目睹了十四騎如何突破層層重圍,這一幕讓他們終生難忘的盛況。

仇九舞動天龍劍當先突進,碩大的劍芒滾滾向前,照亮了夜空,照亮了垂死之人恐懼扭曲的麵孔。龍首噴火吐信,吞噬著所有膽敢阻擋的人、馬,甚至兵器,著者皆焚。其餘十三騎一路收割著漏網之魚,從仇九開出的血肉胡同中一路向前,迅速突破了莽軍的層層阻擋,消失在暗夜中。

當仇九一行十四騎衝出夜色,迎來第一縷曙光時,隻見前方塵土飛揚,原來是漠北漢軍與阻擊的地方莽軍已交上了手。盡管莽軍二倍於漢軍,但他們久疏戰陣,在常年與匈奴作戰的漠北軍麵前,土雞瓦狗一般,不堪一擊。十四騎精銳的突然加入,成了壓垮莽軍的最後一根稻草,莽軍瞬間潰不成軍,呼啦啦作鳥獸散。

昆陽城才是主戰場,因此漢軍也不追趕。仇九等上前與漢軍相見,欣喜地發現原來帶領前部的正是十弟欒布。一問之下,欒布介紹剛剛收到範進傳書,說昆陽城軍情緊急,指示彭良與欒布快速增援。欒布與彭良一商量,決定由欒布率領約二萬人的先鋒部隊快速奔進,彭良領大隊人馬隨後跟來。

剛剛經曆一場大戰的漢軍顧不得休整,馬不停蹄向昆陽進發,期間欒布命傳令兵將與大哥會合的消息通知彭良,仇九則命人傳書坐鎮昆陽的李新,速速整頓兵馬,準備裏應外合,大破圍困昆陽的莽軍。

破圍之戰比預想的還要容易得多,二萬漠北軍勢如下山猛虎,從外向內掩殺;昆陽守軍恰似出水蛟龍,由內向外穿刺;十四名天山宗精銳多點開花,專門攻堅克難,斬殺莽軍首腦。不消半個時辰,莽軍便十去其七,餘者遠遁。

但更大的危險正在迫近,由王邑率領的百萬增援莽軍離昆陽城已不過十數裏之遙。仇九站在昆陽城最高的城樓上,極目遠眺,一馬平川的平原盡頭,已能看到莽軍先頭部隊的如林錦旗。

“三弟啊,你該來助大哥一臂之力了。”昆陽城危如累卵,仇九此時,不由想起足智多謀的三弟範進。如果範進在此,就不需要他如此費心勞神了。

王邑攜百萬雄師,猶如勢不可擋的洪水猛獸,一個小小的昆陽城,總計不足三萬守軍,用人海填也能填平。本該一鼓作氣,拿下昆陽,在大軍逼近昆陽五裏時,王邑卻以士兵長途跋涉,疲累不堪為理由,命令全軍就地紮營,埋鍋造飯,養精蓄銳,第二天與昆陽守軍再決雌雄。所謂棋差一著,王莽什麼都算到了,連“舂陵牛帝”都提前卜出,卻偏偏任命了一個草包統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