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解放前巴蜀的川南地帶。興文縣是全國著名的石林風景區,離城郊不遠有個複興村,我的曾祖父叫李玉山,同兩個七八歲的兒子,常在附近的石林閑遊。有一天,父子三人坐在一家飯店喝酒吃飯,隻見一個鄉下大漢提了一個大烏龜,向飯店老板和過往行人出售。他說:“因老母親得急病需錢醫治,此龜喂了十幾年了,隻好忍痛割愛。”圍觀者一看:隻見這大烏龜比巴掌還大,龜殼上花紋較密,很多人都不敢買這年代太久的老烏龜。隻見店老板對大漢說:“隻要你敢把它殺了,那我就敢買。但價錢始終不少。”曾祖父一見此情於心不忍。最後,給大漢講清楚:“是放生不是買來吃。”大漢也久聞樂善好施的“李善人”愛放生,隻好收下三元銀洋配藥方去了。

老龜的外形很特別:龜背呈古銅色,肚皮長滿青苔,頭部現金褐色。它身長44厘米,身寬32厘米,淨重46公斤,身上還有著一些明顯的傷痕。一個農婦扶著三歲的女兒站在它背上,這老龜照樣輕鬆自如地走動。曾祖父把它養在家中大池內,還喂它雞蛋白、豬肝等食物,周身的傷痕才逐漸地消除了。曾祖父一高興,就在它背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鄉和村名,趁每年7月“魚難會”放生之際,父子三人才把它抱到四裏多路的沙河壩去放生。

第二年春季,趁天下雨,這隻大烏龜突然爬回到李家大門口,曾祖父見刻有自己的姓名,不禁高興極了!因靈物進房,是家主吉祥的好兆頭。曾祖父像迎接稀客一樣,把它抱回去住幾天。最後,又把它送到更遠的流沙河。打從那時起,大烏龜幾乎每年春天都要回來耍幾天。然後,全家人又把它送到河裏去。

解放後的1953年,曾祖父去世了!正巧大烏龜也守在老人的靈柩前,偶爾有人還看見它伸出頭來,兩眼還滴著淚珠!爺爺二人商量好後,隻好把大烏龜帶進墳墓去陪葬。誰知十幾年以後,大烏龜竟又一次回到李家門前。家人見龜背刻有曾祖父李玉山的姓名才深信不疑,它就是原來陪葬的那一隻老龜,兒孫們又把它放回大池去喂養。有時它又爬出來,與爺爺及兒孫們嬉戲玩耍。李家的族人,還親眼見它咬死過幾隻大耗子,連附近一帶的惡狗都怕它。自從有了這隻大烏龜,鄰村周圍的老鼠、毒蛇像絕了種似的。鄉民們喂的小雞、小鴨,也從未被黃鼠狼咬啃過。奇怪的是:這個村的周圍,夏天很少有蚊、蠅、臭蟲、跳蚤等害蟲出現。全村人還親眼見過大烏龜與一條蝮蛇相鬥。最後,它終於把這蝮蛇咬死了。

記得1967年4月,正值“文革”時期,前來抄家的紅衛兵,說要破四舊立四新,他們要把大烏龜和大雄雞一起,合做一道“霸王別姬”的佳肴來打牙祭。一個頭頭用手去抱,不料老龜的四爪狠狠抓住他不放,痛得他叫苦連天!隻好憤恨地把它丟到荷花塘內。從此,好多年人們再也未見到大烏龜的蹤影了。

轉眼到了1980年夏,李家蓋新房子,因要移窄就寬,將一塊大石板抬起來。誰料到,這隻靈物竟躲在石板的下麵!大概對李家不忘相救和養育之恩。爺爺兩弟兄感動得眼淚直流!喂了幾天後,二老和兒孫們及鄰人點燃香燭,放了炸炮為它放生送行。大烏龜遊到河心又劃了回來,站在二老腳下不走了。人、龜都依戀難舍,無奈,隻好又把它抱了回來養在家中。

父親的三姨媽生病很久了,常聽人說李家有個奇龜。俗話說:人見稀奇事,必主壽延長。一個老中醫叫她用龜尿做藥引,重病就會見奇效。由於種種原因,托人叫姨侄把老龜帶來治病。父親帶了點禮物,忙把大烏龜抱給三

姨媽看,一見到靈物這個乖巧的樣子她真高興!中藥煎好後,父親把帶來的一根豬鬃毛,向老龜鼻中一刺,龜尿頓時就流進了藥罐內。三姨媽喝進又香又涼爽的中藥後,心情分外舒暢。第二天早上又喝一碗中藥,病情幾乎好了一大半,可就是不見昨晚壓在缽內的大烏龜!家人四處找也找不著,父親吃過午飯也不想要了,在回家路途上很感氣悶。就在當天晚上,大烏龜回來了!家裏離縣城四十多裏山路,難道它是飛回來的?使人百思而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