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解決這個令人難受的高原反應呢?精明的溫州人從中嗅到了商機。
幾年前,溫州人陳女士第一次進藏,高原反應讓她感覺非常難受,直覺告訴她,找到解決高原反應的方法,勢必帶來巨大的市場商機。曾經當過醫生的陳女士當即決定研發一種可預防高原反應的特效藥。
於是,她主動與西藏藏醫學院藏藥廠合作,一起研製抗高原反應的藥物。如今,他們已經成功提煉出一種可防缺氧反應的酶,並製成了膠囊。目前該項技術已申請了專利,即將上市。
此外,陳女士還研製出了可抗缺氧的生態茶。
從難受的高原反應中尋找商機的並不僅僅是陳女士一人,另一位溫州樂清人已經開始籌劃在拉薩興建一家富氧賓館,該賓館將提供供氧設施,保證賓館內氧氣含量充足,使入住的賓客不會出現高原反應。
隨著青藏鐵路的開通,進入拉薩的人必定越來越多,那麼將會有更多的人遭遇到難受的高原反應。陳女士及其他的溫州商人提前想到了這個問題,並成功占據市場的商機。
一般來說,社會上最需要的行業就是能夠替人解決困難的行業,這種行業也是能夠賺錢的行業。精明的溫州人總是能夠找到他人不注意的商機,這正得益於他們站在消費者角度來思考問題的方式。
1989年,戴建遠隨政府考察團到香港考察學習。
當天晚上,考察團入住在一家招商賓館。戴建遠洗完頭後拿出一個電吹風準備吹頭發,誰知不小心插錯了插座,隻聽見“嘭”的一聲,刹那間,房間裏所有的燈都滅了。
這肯定是電線燒毀了。考察團的所有人都嚇壞了。
沒辦法,團長隻好出麵與賓館交涉。賓館答應一會就派保安人員來檢查。
不一會兒,賓館的保安人員來了,隨身還帶著一隻手電筒。隻見他走到房間走道邊,將一個小開關一按,所有的燈就都亮起來了。
戴建遠鬆了一口氣,看來不是電線燒毀。但是,戴建遠覺得很奇怪,這是怎麼回事呢?
戴建遠要求保安帶他去問電工,電工告訴戴建遠,這是一隻小型的漏電保護裝置,專門解決線路裏出現漏電的情況。
聽了電工的話,敏感的戴建遠立即想到:“這種小開關在國內好像還沒有,而且也沒有企業生產這種產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電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這種漏電保護開關的市場前景肯定很大。”
第二天,戴建遠就跑到電工跟他介紹的商店裏,買了一組漏電開關帶了回去。
回來不久,戴建遠立即著手生產這種新型的漏電開關。
由於這種漏電開關符合市場的需求,當時還沒有廠家生產這種產品,產品一麵市就受到了消費者的歡迎。短短幾年,戴建遠就賺了很多錢。
溫州商人鍾文龍剛到上海的時候,也是兩手空空,沒有一分本錢。他隻好到一家工廠打工。有一次,鍾文龍在街上的書店看書,中午的時候他出來買包子吃,看到有一個收廢品的人從書店後院出來,拉著一車舊書。鍾文龍忙上前去打聽,原來,這些是新華書店清理倉庫時的處理貨,都被當廢紙賣給收破爛的。
鍾文龍一看這麼多的書就立刻想到,書是拿來讀的,隻要書有價值,舊一點有什麼關係?於是,他用高於收廢品的價格從收廢品的人的手中買下了這些書,然後把這些書進行分類、整理。第二天,鍾文龍在農貿市場擺了個書攤,當天就賺了15元。接下來的日子裏,這些書又給他帶來了許多利潤。
後來,鍾文龍開始專注於收購舊貨,整理後再售出。他找了一家門麵,裝了一個號碼好記的電話,專門做舊貨收購。舊書、舊雜誌、舊磁帶、舊衣服、舊家具、舊電器等,這些東西在鍾文龍眼裏都是“寶貝”。鍾文龍的生意迅速擴展到安徽、湖南、山東等省,他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舊貨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