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溫州人和你不一樣的品質(3)(2 / 3)

溫州人:成功與失敗是互相轉化的過程,失敗是成功的墊腳石,每經過一次失敗,就意味著離成功更近一步。人要有屢敗屢戰的精神,成功正在向你招手。

一位哲學家說過:一個失敗者不一定能轉變成一個成功者,但是一個成功者一定曾經是個失敗者。

如果你認為每一位成功者都隻有成功的經驗,那你就錯了;其實,沒有人能比成功者擁有更多失敗的經驗。成功者與失敗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珍惜失敗的經驗,他們從失敗中吸取寶貴的教訓,百折不撓,鍥而不舍,最終必能反敗為勝:後者一旦遭遇失敗的打擊,就墜落在痛苦的深淵中不能自拔,每天都悶悶不樂,自怨自艾,直到自我毀滅為止。

溫州商人林立人在14歲時,改革開放之風已經刮到了溫州。年幼的林立人就開始挑著魚鮮去集市上賣。同時,他聽說國家收購螃蟹殼,就挑著擔子,挨家挨戶地收集螃蟹殼,然後賣給國家。

“高中還沒有畢業,我就選擇了經商,對此我沒有後悔,盡管後來我發現,隨著生意越做越大,知識對我來說變得越來越重要。”林立人說。

1985年,21歲的林立人來到深圳做文化用品生意。“那時深圳很多地方都貼著‘五講四美三熱愛,不準隨地吐痰’之類的標語,那都是我們的產品。我們的利潤不錯,毛利都能賺到70%。”同時,他還做編織袋生意,生意越做越大。“那時,全國鄉鎮的化肥廠如同雨後春筍一樣冒出來,對塑料編織袋的需求量很大。我漸漸成功了,二十四、五歲,名聲已遍及鄉裏,因為我在把大量編織袋運往全國各地的同時,也給鄉親們帶來了編織這種袋的活計,讓他們獲得了賺錢的機會。溫州的‘前店後廠’模式,如今已家喻戶曉,我就是那前麵的‘店’,把編織袋賣往全國,我的鄉親就是那後麵的‘廠’,為我源源不斷地供貨。”

後來,《溫州日報》報道了林立人的事跡,林立人也因此被授予浙江省優秀青年、溫州市傑出青年代表以及納稅大戶等榮譽稱號。

但是,不幸也隨之而來。1989年,林立人與河南一家化肥公司簽訂了1.2億元的大單,把編織袋賣給了它下麵的許多家化肥廠。條件是,每隻編織袋要給化肥公司5分錢的回扣。他給這些化肥廠提供了1000萬隻編織袋之後,發現貨款收不回來,隻好停止了供貨。“最困難的時候,我身無分文,向這家化肥廠要求1000元的生活費,他們也拒絕支付。”最後,貨款無法討回,林立人宣告破產,他遠走他鄉,又一次來到了深圳。

在深圳,林立人由於沒有學曆,沒有技術而找不到工作。“1991年,摩托車將我拉到巴丁街2號時,我記得正是夏天,巴丁街2號是我一位朋友的住處,我借住在他那裏,睡在地板上。最痛苦的時候,我時常會想起父親在一船貨物被人哄搶一空的時候所說過的一句話:‘別人沒有,你有嘛!’父親泰然處之的淡泊心態深深地影響了我。我慢慢從失敗的陰影中走了出來。我開始圖謀東山再起。當然,我隻能做老板,像我這種沒有什麼學曆、沒有什麼專業技術的人。除掉做老板外,不可能去打工,打工也沒人要。”於是,他就開始做租房中介,然後炒樓花,積累了六七十萬元的資本。後來,他在做房地產開發的時候,又把全部的資本賠光了。

“盡管我的錢又賠了個盡光,但我還不死心,我謀劃著可能讓我東山再起的一個新機會:當時我發現溫州的三輪車牌照一個已炒到了5萬~6萬(現在據說有十幾萬),而在惠陽,則基本上不存在炒作,我推測溫州的情況不久也會在惠陽重演,就借錢從外地運來了一百多輛三輪車,準備在惠陽申請牌照,誰知車子還沒落地,就被沒收了。當時我在深圳得到一個通知,讓我拿10萬元去贖回這些三輪車。我的憤怒無法言喻:車子沒有落地,如果不行,你可以讓我把車子拉回去,為什麼要將車子沒收,向我索取10萬元錢?這最後的一擊真令我崩潰,至今我回想起這事,我的心都在滴血,我這輩子受到的打擊都沒有這一次大。當時我真是想不通:做點生意為什麼就這麼難?”

1995年,不服輸的林立人開始做起了傳呼機生意,短短兩年的時間,他就積累了上千萬的資本。“盡管生意做得非常順利,我還是清醒地認識到:尋呼機無疑是夕陽產業,被手機取代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我必須另找投資方向。”1998年,林立人到北大旁聽經濟學和管理學的課程。

但是,2001年2月,林立人在投資B股市場時,股票全部被套住了。資產縮水了三分之二之多。“今天回過頭來看,這是非常不明智的舉動,經商的人都知道:不熟悉的行業決不要做。不管別人做得多好,多麼賺錢,如果你來做,可能就會賠錢。在做B股之前,我對股市一無所知。我殺進B股的時候,幾乎所有的股票都已漲得很高了,而且,當時南於B股的突然開放,使得港幣很吃香,我以1比1.2對換港幣,這本身就很吃虧。”

雖說一旦做起生意來,就不可隨便半途而廢,但是,這也要有個限度。辛苦了好幾年,到頭來業績卻毫無起色,這時候就要冷靜地分析一下:為什麼生意無法打開市場?為什麼事業無法擴大?如果得出的結論是“將來的發展並不樂觀”,那麼,就應該想到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