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以淡泊的心態戒除貪婪(2)(1 / 2)

一個真正關心自己、發展自己、實現自我的人,決不是以損害他人為前提的。因為他所追求的最終目的和實際的人生效果,應該是為人,為大眾的,他們所追求的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樣一種良好的人際關係模式。

如果你是以損害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為前提而發展自己,實現自己,那麼你就站到了自私者的行列。

在當今的社會禁止自私是一種辦不到的理想。自私也並不都那麼可怕,可怕的是私欲太盛,利令智昏,時時處處以自己為中心,以損公肥私和損人利己為樂事,一切圍著自己想問題,一切圍著自己辦事情,在滿足其一己之私的過程中,不惜損害公益事業,不惜妨害他人利益這樣的人誰不怕?怕的時間長了,也就如同瘟疫一樣,人們避之惟恐不及;怕的人多了,也就如過街老鼠一樣,人人見之喊打。這樣的人即便是一時比別人多撈取了一些利益,也不會從社會的意義上獲得真正的幸福。如果說,他們也侈談什麼成功,充其量不過是雞鳴狗盜的成功,沒有任何值得驕傲和自豪的。

“點燃別人的房子,煮熟自己的雞蛋。” 英國的這句俗語,形象地揭示了那些妨害他人利益的自私行為。

自私自利者不管是偷盜、貪汙、索賄或挪用等手段把公共或別人的財產變成自己的財產,還是以權勢撈取地位和榮譽,在別人看來,無疑是不光彩的。盡管他們有時利用平時通過卑劣手段撈取的財、權來給某些人送人情,買人心,使這些人不得不感謝和感激他們,但更多的人卻是瞧不起他們的。盡管他們中還有些人用那些不義之財做本錢,開公司,搞生意,掙了大錢,成就了事業,別看法律未審判他們,但受害的普遍群眾卻在感情上給他們判了刑、定了罪。

是一個貪心強烈的人,其心靈是不會安寧的,他所擁有的人生隻是一個卑鄙的人生。這種人在損公坑人的時候,隻是在物質上、權勢上和榮譽上肥了自己,暫時得到了一點實惠,而付出的卻是人格的代價和靈魂的代價。由此失去了純潔美好的心地,其人格也從本來壯美的人生境界跌到了一堆垃圾上,不時地嗅到發自自己靈魂深處的臭氣。這是人生的根本性的損失,永遠不可挽回的損失。心靈所沾上的汙點是永遠抹不去的,它將伴隨著個人的終生。

誰都無法否認,人之為人的根本性的存在並不是這團肉、這副軀體外殼的存在,而是人之為人的精神、德行、人格的存在。抽去了後者,人與普通動物也就沒有多大區別了。

所以,自私者的算計和耍弄小聰明,到頭來仍是卑鄙和愚昧了。

自私者損人肥己式的小聰明,是一種卑鄙的聰明。是那種打洞鑽空了房屋,而在房屋倒塌前迅速遷居的“ 老鼠式的聰明”;是那種欺騙熊為它挖洞,洞一挖成便把熊趕走的“狐狸式的聰明”;是那種在即將吞食獵物時,卻假裝慈悲流淚的“鱷魚式的聰明”。

現實的社會中,一些手中有一定權力和方便的人。他們利用職務之便,慷國家利益之慨,慷公共利益之慨,用以發展自己,實現他個人目的,其手段和技巧烏七八糟,舉不勝舉。或躲在陰暗角落裏搞陰謀詭計,貪汙索賄、挪用公款,或明目張膽地以犧牲公眾利益而肥私,等等。

這是社會的蛀蟲,一個高尚的人,絕不會加入那些人的行列,而是鄙視他們,遠離他們。

要做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當然太空洞抽象,不合實際,現實中也難以做到。但是,每一個人,不論是東方文化環境裏的人還是西方文化環境裏的人,都要講究公共道德,以公眾利益,以大眾利益為上。因為不論在什麼社會什麼國家,一切損公肥私者都是卑鄙的,都會受到社會的譴責,受到公眾的鄙視。

現代社會奉行人人相愛,大家互助,而不是人人搞鬼,互相損害。

人人相愛,大家互助的社會是一個理想的美好的社會。一個人人搞鬼,互相損害的社會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混亂的社會,這個社會不可能長久存在。

二、存高遠之誌,除貪欲之心

1.人,絕不可做欲望的奴隸俄國作家普希金在《漁夫和金魚》中描寫了一個十分貪婪的老太婆。她不斷地提出丈夫滿足不了的要求。越是企圖滿足,其胃口亦就越加增大。貪婪之心永遠不滿足。

其實,人之求利,是在情理之中。但貪婪的膨脹往往因為有了某種機緣,如擁有了某項權力,嚐到了因這種權力帶來的甜頭就想無本萬利,甚至不斷采用不合情理的手段來達到這些目的。

古時有一則寓言叫“齊人盜金”,說的是齊國有一個非常貪婪的人,一天他路過集市,看見攤子上在出售的黃金,拿起一塊就走,被人捉住後,他說:“吾不見人,隻見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