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快樂比什麼都重要(3)(1 / 3)

剛走進他狹窄的家,我就被半埋於枕頭上的一張笑臉感動了——這是他的妻子,躺在床上側過臉對著他微笑著,正如他示人的微笑般平和而又溫暖。從這張微笑著的臉上,根本找不到一絲半點重殘在身、臥床已久、生活貧困的人所表露出的煩躁、孤僻、茫然、嫉恨、厭世等神情。這張臉雖然蒼白、清瘦,但洋溢出來的微笑,卻如花般明媚、燦爛,使得簡陋的房間溫馨如春。他們好像無視我這個外人的存在,他坐在她身邊,問她的身體情況;她用手摸摸他的臉,詢問他累不累,那輕柔的聲音和悅耳的笑聲,像空氣一樣在房間裏流淌。而更加令人感動的是,他們放學回來的兒子,臉上的微笑一如他的父母,在平和、溫暖之中,還透出一種希望。我很感動,不僅突然明白了他們為什麼示人以如花般的微笑的原因了,更深深感受到了隱蔽在這種微笑背後無可比擬的力量——對生活的信心。我想,這才是支撐起一個真正幸福家庭的所在,哪怕遭受再大的不幸和厄運,都能夠平安、快樂地麵對和度過。

微笑的確具有魔力,但它隻是外在的表現。而其內心的源泉還在於快樂的心態、希望的火花,在於愛。

快樂之歌

美國人約翰·皮爾波特從耶魯大學畢業後,當了一名教師,他熱愛這個職業,又是名牌大學畢業的,看起來他的前途應當是充滿光明的。但是皮爾波特對學生總是愛心有餘而嚴厲不足,為當時保守的教育界所不容,結果很快就被迫結束了教師生涯。

但他並不在意,信心十足地換了一個職業,當上了律師。他總是由著自己的性子來,認為當事人是壞人就推掉找上門來的生意;如果他認為好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又不計報酬地甚至倒貼金錢為之奔忙。久而久之,他就越來越人不敷出,找他打官司的人越來越少,他隻得黯然離開司法界。

後來皮爾波特又成了一名紡織品推銷員。他好像並沒有總結過去失敗的教訓,看不到競爭的殘酷性,在談判中總讓對手大獲其利,而自己總是很少贏利或沒有贏利,結果很快被解職。隻好再改行,當了牧師,試圖拯救人們的靈魂。然而他又因支持禁酒和反對現行體製而受到了教區信徒的抵抗,被迫辭職。他於1886年去世。

這是美國著名的暢銷書作家福格姆寫的一部傳記的情節,這樣一個一事無成的人,為何會受到大作家的青睞呢?福格姆說,在聖誕節,自己和一群朋友坐著雪橇往家趕,一路上駿馬奔馳,馬鈴兒響個不停,他們唱起了歡快的歌:衝破大風雪,我們坐在雪橇上,奔馳過田野,歡笑又歌唱,鈴兒響丁當,令人多歡暢,今晚滑雪多有趣,把滑雪歌兒唱;丁丁當,丁丁當,鈴兒響丁當……

這首傳遍了全世界的歌,就是皮爾波特寫的。那是他在一個聖誕節的前夜作為禮物為鄰居的孩子們寫的,歌中沒有耶穌,沒有聖誕老人,有的隻是風雪彌漫的冬夜,穿越寒風的鈴鐺聲,還有一路上的歡歌笑語,年輕朋友們的美好心靈。

也許就連皮爾波特本人也沒想到,他一生中隨意寫下的一首歌,竟然是讓他成為名人的惟一原因,在今天,這首歌已成為聖誕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世界不會唱這首歌的年輕人,大約很少。這說明了什麼呢?

生活可能會拋棄懷抱美好思想的人,卻永遠不會拋棄美好的思想。

隻有內心充滿快樂的人才能夠寫出快樂之歌。皮爾波特先生這首唯一的歌展示了他整個人的靈魂,所以人們記住這首歌的時候,也記住了這位快樂的先生。

小鎮上的老人

老人靜靜地坐在一個小鎮郊外的馬路邊。

一位陌生人開車來到這個小鎮,看到了老人,停下車打開車門,向老人問道:“老先生,清問這個城鎮叫什麼名字?住在這裏的人屬於哪類人?我正在尋找新的居住地!”

老人抬頭看了一眼陌生人,回答說:“你能告訴我,你原來居住的那個小鎮上的人是什麼樣的嗎?”

陌生人說:“他們都是一些毫無禮貌、自私自利的人。住在那裏簡直無法忍受,根本無快樂可言,這正是我想搬離的原因。”

聽了這話後,老人回答說:“先生,恐怕你又要失望了,這個鎮上的人和他們完全一樣。”陌生人怏怏地開車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