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用生命去追逐夢想(5)(1 / 3)

有位園丁,一天早晨,當他到花園裏去的時候,發現所有的花草樹木都凋謝了,園中充滿了衰敗景象。他非常詫異,就問花園門口的一棵橡樹:這究竟是怎麼了?後來他得知,橡樹因為自怨沒有鬆樹那樣高大挺拔,所以就生出厭世之心,不想活了;鬆樹又恨自己不能像葡萄藤那樣結出果子而沮喪;葡萄藤也很傷心,因為它終日匍匐在地,不能直立,不能像桃樹那樣綻開美麗的花朵;牽牛花也苦惱著,因為它自歎沒有丁香那樣的芬芳。其餘的樹木也都有各自垂頭喪氣的理由,都埋怨自己不如別人。隻有一棵小草長得青翠可愛。於是園丁問它:“你為什麼沒有沮喪?”小草回答:“我一點都不灰心。我在園中雖然算不上重要,但是我知道你需要一株橡樹、一棵鬆樹或者葡萄藤、桃樹,你也需要小草的存在,所以我就心滿意足地去吸收陽光雨露,使自己天天成長。”

一個人如果有了自卑心理後,往往從懷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現自己的能力,從不善與人交往到孤獨地自我封閉。本來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也會認為“我不行”而放棄追求。他們看不到人生的希望,領略不到生活的樂趣,也不敢去憧憬美好的明天。

自卑常以一種消極防禦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嫉妒、猜疑、羞怯、孤僻、遷怒、自欺欺人、焦慮緊張、不安等。自卑使人變得十分敏感,經不起任何刺激。有自卑感的人,在社會交往中辦事無膽量,習慣於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這種心態如不改變,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漸磨損人的膽識、魄力和獨特個性,會阻礙自己計劃與理想的實現,這種束縛思想的繩索,理應棄之。

看到自己的長處,肯定自己的長處,與認識自己的短處一樣重要。隻有相信自身的優點和長處,發現自己的價值,才能樹立自信心,向自卑告別,才能理直氣壯地生活。對自己的欠缺則應正視並設法補救。有些不能補救的,就需要寬容,接受現實並間接彌補。

一個人並非在每個方麵都能出類拔萃,因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所以,在某些時候的某些方麵有不如意的感覺,出現自卑也是正常的,大可不必以此為恥而自暴自棄。

確立良好的自我意向

一個人的長相不是自己能夠決定的,高低黑白也不由自己說了算,可有些人卻對這些不由自主的事跟自己過不去,因此產生強烈的自卑心理,特別是一些急於肯定自我人生價值的青少年,更是跟自己過不去。剛踏入心理的“斷奶期”,他們就開始“吹毛求疵”地研究起自己的外貌……

15歲的劉婷,跟她最親密的是她那麵小鏡子。隻要一有空,劉婷準把小鏡子拿出來仔細端詳一番。劉婷長得並不難看,起先她也是抱著一種自我欣賞的態度來照鏡子的。不過日子一久,她開始對自己的相貌“橫挑鼻子豎挑眼”了。她發現自己的五官都“不甚理想”:眼睛過小了,而嘴巴又太大……這樣每日照鏡子,不是孤“相”自賞而是自憐起來。她埋怨父母把不良的基因遺傳給了自己,讓自己無“臉”見人。為此,心中總升起一陣陣的惆悵……

李芳是上高三的女孩,剛上初中時她隱隱地覺得自己的鼻子有點“扁”,從此她的鼻子就不得安寧了。每天一有空就要照照鼻子,越照越覺得自己的鼻子有“問題”。於是,她發明了“隆鼻術”:用手反複地捏鼻子,上課捏、下課也捏,天長日久,鼻子被捏得紅腫了,發炎了,鼻子不是“鼻子”了,原本是一個漂亮的小姑娘,現在成了紅鼻子……

像劉婷、李芳這樣的小姑娘,在青少年中並不少見。青春期是人認識自我,並急於肯定自我的人生階段,而外部形象是他們進行自我評價的重要方麵,覺得自己的外貌幾乎就是自我的全部象征,直接關係著自己在同齡人中的地位與尊嚴,因此容不得半點“差錯”。

這種因為自身的相貌而產生的自卑心理,也許會隨著青少年參加社會活動的增加,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而逐漸消失,但是,對這種因為自身的相貌而產生的自卑心理,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它對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是不利的。如何才能消除這種因為自身的相貌而產生的自卑心理呢?怎樣才能幫助青少年擺脫這種不良的自我暗示,走出自卑的心理陰影呢?

青少年需懂得:一個人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主要的不是取決於人的外表,而是內在的氣質、修養、品行等。俗話說,人不可貌相、不能以貌取人等,就是這個道理。古今中外有許多名人、偉人不乏相貌不好者,然而,一個身材並不偉岸的偉人,又有誰會因其身材而對其進行否定呢?

確立良好的“自我意向”,是擁有健康心理和快樂生活的關鍵。因此對外貌不妨坦然地自我悅納,即以積極、讚賞的態度來接受自己的外在形象,並設法消除各種附加於上的“不良信息”,做到不聽、不信、不製造。一句話,不自己給自己找麻煩。隻有在心理上承認和接受了自己的“自然條件”,才能進一步地美化自己、喜歡自己,讓自己透出生機勃勃的青春美來。

外貌並不是一個人的全部,提高和充實自我,讓自己透出生機勃勃的青春來,這才是關鍵。由內及外表現出來的才華、氣質和人格魅力,比美麗的外表更恒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