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用生命去追逐夢想(13)(1 / 3)

來人走了,人們又沸騰起來了。“衝上去,邁克爾,衝上去,邁克爾”之聲此起彼伏,震得邁克爾全身抖動起來。邁克爾又從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力量和莫大的支持,他的血液重新沸騰起來。

他的妻子趕了來,也想勸阻他。可一切都已經晚了,邁克爾已經上了塔,正一點一點向塔尖爬去,那塔尖離地足有一百多米。人們雷鳴般的掌聲和瘋狂的叫喊聲,早已淹沒了妻子對他的呼叫。掌聲,喊聲,像一股股巨大的海浪,衝擊著,推動著邁克爾向塔尖挪動,他已經顧不得想什麼了。

他必須跳,他要對得起塔底下這無以數計的觀眾。到這時,他也不認為自己會失敗,甚至不願意去想會有什麼後果。他自信一定能取得成功,他甚至覺得身上這對沉重的人造翅膀都是多餘的了。對,要幹就幹得痛快些,要這對人造翅膀幹什麼呢?摘了它,摘了它。

邁克爾在距塔尖五米處停下了。塔下邊的眾多觀者全都仰麵無聲地看著他。人們看到,塔尖上的那個人正在把一對翅膀從高高的空中向外拋去,人們先是一怔,繼而更加歡呼起來。

邁克爾終於爬上了塔尖。他感到了一種偉大,一種豪邁,一種驕傲,他看見有一片雲彩正在他頭頂上飄浮,他真想抓住那片雲彩,讓它把自己帶走,他是天下第一流的英雄,他不再多想什麼了。

他一縱身,跳了出去……

成功有時會讓追逐者發瘋發狂,所以,生活中此類事情卻依舊層出不窮。我們有必要思考一下:成功真的無盡頭嗎?成功是為了給誰看?我們拿什麼方式去獲得成功?

扁鵲辭封

齊國的國君要封扁鵲為“天下第一神醫”,扁鵲卻堅決不受,說自己的兩個哥哥醫術都比他高明。

國王問道:“既然他們的醫術都在你之上,為何沒有聽說過?”

扁鵲回答:“我二哥扁雁能夠治大病於小恙,在那些重大疾病隻出現微小症狀之時,就能加以診斷並及時根治。所以他隻是在家鄉的村裏小有名氣,村裏人知道有小毛病可以去找二哥。我大哥扁鴻的醫術更加出神入化,能夠防病於未然,隻要看人一眼就可以判斷出這個人可能得什麼病,然後在其得病之前就及時治療。所以隻有家裏人知道大哥的醫術高明。我扁鵲呢,既不能治大病於小恙,又不能防病於未然,等到我妙手回春時,病人已病入膏肓了,所以我的哥哥才是神醫,而我隻是名滿天下的名醫。”

人貴有自知之明,過高地估計自己,總以為自己了不得,其實眼高手低,最終總擺脫不了失敗的命運;過低地貶低自己,必然自卑而缺乏自信,無法發揮自身的潛力,是對生命的浪費,也不益於社會的發展。

追求比到達更重要

一位父親在退休時已有60多歲了。在那以前,他作了大約30年鄉間郵差,一個星期有6天他都跋涉在山區裏,為人們送信。

在他70歲生日時,城裏的兒子寫給他一封信,信中特別說了幾句表示孝心的話。兒予說,全家人都希望他身體健康,心情愉快,能夠在歡樂中安度晚年。在信的最後,兒子建議父親和母親不要再幹活了,應當完全放鬆自己,好好歇息,享受生活。

後來,父親回信了。他首先感謝了兒子的好意,然後筆鋒一轉:“雖然我很感謝你的讚美,但是你讓我完全放鬆自己卻嚇了我一跳。我承認沒有人喜歡走凸凹不平的路,雖然我走了40年的崎嶇山路,但是如果我們事事都順心如意,從來都碰不到困難的話,那或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事了。人生的意義不在於馬到成功,而在於不斷求索奮力求成。

每一件有意義的事都需要我們以堅強的信念去完成,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充實,意誌更加堅強。”

從父親流暢的行文中,兒子似乎看到了他寫信時的高興表情:“我們一生中最美好、最愉快的日子,不是還清了所有欠款的時候,也不是我們真正得到這套靠血汗換來的住所的時候,這些都不是。

我記得在很多年前,我們全家擠在一套很小的住宅裏,為了活著,我們拚命地工作,根本分不清白天還是黑夜。你還記得嗎?我每天最多隻睡4個小時。直到現在我都不明白,當時為什麼不知道什麼叫累,又怎麼會覺得生活是那麼美好。

我想大概是因為我們那時是在為生存而奮鬥,為保護和養活我們所愛的人而拚搏吧。在奮鬥中求成功這方麵,我認為最有意義的不是那些獲得成就的偉大時刻,而是那些小小的勝利,或是那些遇到挫折、僵局甚至失敗的時刻。試想,假如人人都輕而易舉地成功了,那麼我們就不是人生的參與者,而是生活的旁觀者了。要記住,重要的是追求,而不是到達。”

當世界球王貝利踢進了第1000個球之後,記者圍上來問:“你現在最大的願望是什麼?”貝利不假思索脫口而出:“踢進第1001個球!”這是一種永不滿足的追求,我們每天都要證明自己生存得有價值,生活的真正意義就是:永遠保持著進取的激情。

不可處處為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