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章 坤沙的發家史(1 / 3)

20世紀下半葉,在亞洲南部以種植罌粟為生的各國人數超過一千萬人,地域主要分布在薩爾江流域直至湄公河流域的大約二十萬平方公裏的三角形地帶,區域麵積之廣大,相當於緬甸國土的三分之一,或者七個台灣島加在一起的總和。(根據聯合國禁毒署資料)

這個區域就被形象地稱為“魔鬼金三角”。

早在1824-1826年第一次英緬戰爭期間,東印度公司就將罌粟種子運進了緬甸撣邦。1886年1月,英國吞並緬甸後,強迫撣邦人民大規模種植罌粟,生產鴉片,而且將這裏的鴉片運抵中國,牟取暴利。直到1948年,緬甸重獲獨立時,鴉片種植已經遍布整個撣邦高原和中國、泰國、老撾部分邊疆地區。

英國殖民者將鴉片引進了金三角,但是真正讓這片曾經的“世外桃源”改變成令人聞之色變的“金三角”,卻很大程度上和一支從中國大陸潰敗的軍隊有關——國民黨敗逃緬甸的“複興部隊”。

1950年3月,在劉鄧大軍席卷大西南的炮聲中,雲南省主席盧漢宣布起義。在和平解放的大勢下,一支800餘人的國民黨殘兵部隊選擇堅持自己的信仰,且戰且退越過西南邊界,闖入緬甸境內。這就是國民黨第8軍237師709團李國輝的部隊。隨後他們在緬甸東部小孟捧與另一股殘軍第26軍93師278團譚忠的部隊會合,組建成立“複興部隊”。

這支已經被蔣介石放棄的部隊卻創造了軍事上的奇跡,在內戰戰場上節節敗退的他們來到金三角後,招兵買馬,將緬甸政府軍打得落花流水,割據地盤,儼然成立“國中之國”。

隨後蔣介石派原第8軍軍長李彌接管這支部隊,成立“雲南反共救國軍”,擴充到近兩萬人,在緬甸無人能敵,甚至還組織了“反攻雲南”的軍事行動,一度占領滄源、耿馬、雙江、瀾滄等縣。但隨後解放軍發起反擊,李彌軍全線潰退,隻得又逃回緬甸。

“反攻雲南”的軍事行動雖然失敗,但李彌卻得到了台灣和美國方麵大量的援助,他的勢力範圍迅速擴展,北到密支那,南抵泰國清邁府,東達老撾山區,麵積達20萬平方公裏,超過台灣將近7倍之多。隊伍也迅速增至3萬多人。李彌甚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聲稱“隻要我們樂意,隨時可以攻取仰光,把緬甸變成我軍的天下……”

緬甸政府驚慌失措,武力無法解決問題,隻好選擇外交途徑——向聯合國申訴。當時在聯合國代表中國的正是國民黨台灣政府,在國際壓力下,同時也擔心李彌尾大不掉,1953年11月至1954年3月,5000多國民黨士兵撤回台灣。欲作“緬甸王”的李彌也回到台灣,開始了自己漫長的軟禁生涯。

此後,台灣派柳元麟收拾殘局,他搜羅殘兵,組織“雲南人民反共誌願軍”,並任命了兩個副總指揮,其中一個是段希文,這是一個對此後金三角發展至關重要的人物。

1961年,周恩來總理訪問緬甸,和緬甸總理吳努簽署邊界協議,同時接受緬甸政府請求,派人民解放軍越境追擊國民黨軍。在雙方夾擊下,柳元麟兵敗緬北,第二次撤兵回台。這一次,部分國民黨雲南籍士兵留了下來,在段希文的率領下,留守金三角。1964年春,段希文率部向泰國政府投降,被改編為“泰北山區民眾自衛隊”,總部設在後來大名鼎鼎的小鎮美斯樂。

早在“複興部隊”時期,國民黨殘軍就意識到鴉片的重要性。李國輝將部隊一部分用來組織馬幫販運鴉片,獲取軍需。而段希文率部進駐美斯樂,很大程度上也是看中了這裏的經濟來源——種植罌粟。他們一方麵武力為馬幫護鏢,同時對鴉片業抽稅。

國民黨部隊在金三角開創“以毒養軍,以軍護毒”的先例,為緬甸各支反政府武裝提供了樣板。同時,在他們行軍的過程中,幾個緬甸少年加入其中受其影響,更是大大改變了日後金三角的政治生態,這其中就包括了日後兩代大毒梟——“鴉片將軍”羅星漢和“海洛因大王”坤沙。

坤沙(KhunSa),1934年2月17日出生於緬甸撣邦萊莫山弄掌大寨,屬有中國血統的緬甸撣族。他有三個名字,中文名字叫“張奇夫”,緬甸名字為“關約”,“坤沙”則是泰國名字。他的先祖是從雲南遷入撣邦居住的漢人,到坤沙已經是第八代。

坤沙從小未讀過書,三歲喪父,五歲喪母,生活在一個破裂的家庭中,由其祖父和叔叔撫養成人。他從小就按世襲傳統繼承了其父的萊莫部落土司職位,因為撣邦之間盛行部族仇殺,坤沙年幼時一直在外躲避。

就是在此期間,他參加了由李彌創立的“反共抗俄軍政大學”,接受了基礎的軍事訓練。

隨著1961年國民黨殘軍的大敗退,坤沙開始自己拉隊伍,返回家鄉繼承了土司職位。此時的緬甸政府出於“拉一派,打一派”,削弱反政府軍的考慮,也大力支持他的行動。坤沙抓住時機,立即向政府表忠心,把一支小型武裝迅速擴大為集結著撣族和漢族綠林好漢的大型自衛隊“弄亮地區民眾自衛隊”。

從國民黨殘軍身上,坤沙學到了兩點:一是有了槍杆子腰才能硬,二是靠毒品才能養活軍隊。在“民眾自衛隊”的旗號下,他一方麵掃蕩小股販毒武裝,一方麵也積極參與鴉片的產銷活動,牟取巨額財富。

1967年6月,坤沙組織了至今仍被人們稱為“世紀商隊”的販毒隊伍——500名武裝人員,護送300頭騾馬和16噸鴉片到老撾,出售給當時老撾王國政府軍總司令——溫·拉迪功少將。

然而,當這支隊伍經過國民黨軍殘部控製區時,由於坤沙一方不交納“買路錢”,雙方發生了武裝衝突。此時,溫·拉迪功少將大為緊張,一怕毒品丟失,會減少他的買賣,二怕此事張揚出去,“鴉片總司令”的惡名更會遠揚四方。權衡得失之後,這位總司令決定扮演一名堅決保衛國土安寧的戰士,他建議當時的老撾王國政府首相富馬“以毒攻毒”,派遣王家武裝“進剿”,裝備有飛機的老撾王國政府軍於是對正在激戰的雙方發動突然攻擊,最後,坤沙軍退回緬甸,國民黨軍殘部退往泰國,而溫·拉迪功卻撿到了16噸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