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作為個人綜合素質的主要體現,在這個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顯示出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為重要的意義。
孔子曾把口才視為交流思想,發表見解的主要工具。美國口才教育專家戴爾·卡耐基說:“一個人的成功,15%取決於知識和技術,85%取決於溝通--發表自己意見的能力和激發他人熱忱的能力。”大文豪蒙田也說過:“語言是一種工具,通過它,我們的意願和思想才能得到交流,它是我們靈魂的解釋者。”
口才,即“說話的能力”。說話是日常生活中的“必修課”,我們靠說話維係親情、建立友情、追求愛情,生活因此變得豐富精彩,人生也由此而更加意味無窮;在事業上,我們用說話強化和維護各種關係,擴大自己的工作領域,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辦事效率,使工作變得輕鬆愉快,並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在個人成長中,我們以說話獲取知識、增加個人魅力,不斷壯大自己,不斷追尋或提升自己的人生目標,塑造個體的理想形象。但也正因為如此,人和人之間的不同才會存在,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趨於千差萬別。相類同的人,不同的說話能力,自然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久而久之,這種效果由量變到達質變,人生的命運也就隨之改變。因此,有位口才專家曾經大膽斷言道:“語言是人生命運的紐帶。”西方有位哲人也認為:“世間有一種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偉業,並獲得世人的認識,那就是說話,這是令人喜悅的能力。”
古代人講究口才,現代人更需要口才。古代人由於封建保守,交通、通訊不發達,“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男人是“兩耳不聞窗外事,閉門隻讀聖賢書”,“秀才不出屋,能知天下事”;女子則長年待在“閨中”。如此,交往少,口頭語言的交流機會也少。而現代,祖祖輩輩的莊稼漢進了城,終身捧著“鐵飯碗”的幹部、知識分子下了海,還有那些有知識的、有技能的、有錢的、有膽量的、有門路的出了國。所以口才成了現代人的第三個交際工具(第一是交通工具、第二是通訊工具)。有好的口才,方算得整體形象的完美。
語言從它產生之時起就是用來使用的,而好的口才,更是在實踐中積累和錘煉出來的。所以,古代人對口才作了種種比喻和形容,如:“能說會道”“口若懸河”“三寸不爛之舌”“王婆賣瓜,自賣自誇”……這些都是“口才”在實用中的諺語、俗語。
我們不難發現:在社交場所,在談判桌上,在銷售圈中,在演講台上……隻要有人的地方就需要交流,就需要對話,就需要高超的講話能力和卓越的口才。毋庸置疑,口才就是生產力。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有效的表達來實現一定的目的。在當今中國,我們可以從馬雲、李開複、俞敏洪等各界成功人士身上看到口才與演說所創造的巨大價值和獨特魅力。
但很顯然的是,學會說話容易,要說好話,說讓別人愛聽、真正表達自己並幫助自己的話卻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生活中有一些人講起話來喋喋不休,聽來像是伶牙俐齒,但仔細琢磨後你就會發現原來此人言之無物;有的人說話看似高深,但言語晦澀,聽得人一頭霧水;有的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實際上是強詞奪理的詭辯;有的人辭藻華麗、巧言諂媚,實際是嘩眾取寵。而生活中有的人語言簡練,但卻深入淺出,聽來入耳;有的人語言平實,但卻言之有據,言之成理。可見堆砌辭藻、文白混雜、空話連篇、套話連篇都不是真正的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