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一小時後,他站起來試著很有興趣、很有說服力地敘述那篇文章的內容。然而他並未消化那些內容,因而並未真正成為他自己的東西,隻是膚淺的記憶而已,講出來也就缺乏激情,當然聽眾難以有較深印象。他提到的隻是那篇文章的作者說這說那,但很少有羅先生自己的看法。於是我對他說:“羅先生,我們真正感興趣的不是這篇文章作者怎麼說,而是你和你的意見,告訴我們你本人有什麼可說的,如果現在沒有,就將這同樣的題目留做下星期講。你可將這篇文章再讀一遍,並問自己是否和這位作者意見相同,相同的話就用你自己的經驗證明他的見解。假如不同,就講出何處不同與為何不同,這樣講出來才能吸引人,才能使人印象深刻。”
羅先生接受此建議,重讀那篇文章之後,發覺他與原作者的意見完全不相同,於是他反複思考、發揮、整理自己的意見。在下一個星期羅先生站起來又講這個題目時,講的就是他自己的材料,是從他自己從“礦源裏”挖掘出來的“礦石”,因而真實感人,使這次演講非常成功。
這就是準備,隻有自己真實的經驗並加上深思的演講才會成功。
選擇精練的演講材料
演講材料選擇的大致範圍確定以後,還要注意選擇精練的演講材料。除了選材要真實、準確,一般來講,選擇精練材料還要遵循一定的標準:選材要緊緊圍繞主題,選擇新穎的、典型的材料,所選材料最好還要有針對性。
1.選材要緊緊圍繞主題
主題是選材的依據。選擇材料必須緊緊圍繞主題,選擇材料時必須考慮它能否有力地支持主題或為主題服務,否則,再生動的材料也不能用。即堅持這樣一條原則:凡是能突出、烘托主題的材料就選用,否則就舍棄。能夠有力支持主題的材料一般包括:演講者自己受感動的材料;演講者親身實踐證明了的材料;聽眾感興趣的材料等。
在公元前44年,古羅馬的布魯圖斯等人說愷撒大帝是暴君、有野心。愷撒的重臣安東尼為了駁斥他們的詭辯,在愷撒的葬禮上為愷撒做了辯護,在辯護詞中,選擇了這樣三個材料:
“他從前曾獲勝邊疆,所得的財帛都歸入國庫……”(這不是私心,而是公心)
“他聽到窮人的呼喚,也曾經流下淚來。”(這不是暴君,應是富有同情心的好君主)
“那天過節時,你們眼睜睜地看著,我三次以皇冠勸他登基,他三次拒絕。”(這不是野心,而是虛心)
這些材料都緊扣主題,直接支持和證明了自己的觀點,從而產生了無可辯駁的說服力。
2.選擇典型的材料
典型材料是指那些最鮮明、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質、體現演講主題的材料。隻有這樣的材料才能以一當十、以小見大。
陳毅的《代軍長就職演說詞》中所要闡明的主題是“人民的軍隊是任何反動派也消滅不了的”,他隻選擇了兩個材料:一是“在大革命失敗時,朱德總司令隻帶了800多人上井岡山,就發展成今天的50萬大軍”;二是“新四軍的前身是南方各省的遊擊隊……隻有200多人,3年後,新四軍發展到9萬人”。由此推出:“800人沒有被消滅,50萬大軍能被消滅嗎?200人沒有被消滅,今天9萬人還能被消滅嗎?”充分證明了主題。
3.選擇有針對性的材料
演講者在服從主題的前提下,選材還要有針對性。演講者從聽眾需要出發,有針對性地選擇材料,在組織和選取材料時,“因地製宜,因人施講”,這樣才能達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效果,才能喚起聽眾的熱情和興趣。這種針對性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