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許多流傳甚廣的話,如民謠、俗語、諺語等,它們被人們所理解的內涵是相對固定的,如果演講者能巧妙地借用這些老的形式,並加以改進,賦予它新的內涵,就能為在演講中進行觀點創新,找到取之不竭的寶貴資源,隻要演講者能自圓其說且言之有理,就能在聽眾的認識上達成一種新的和諧。
2.破舊立新
一位演講者在《我們不願做睡獅》的演講中說:“有人曾預言,中國是一頭睡獅,就這樣我們被人家當了一百年睡獅,我們也把自己當睡獅自我陶醉了百年。獅子是百獸之王,但一頭酣睡的獅子能稱得上是百獸之王嗎?一隻睡而不醒的獅子,一個名義上的百獸之王,並不值得我們為之驕傲。如果我們為這樣一個預言而陶醉,就好比陶醉於人家說我們祖上也曾闊過一樣,真是脆弱而又可憐。我們不要偉大的預言,我們隻要強大的實力,我們不要做睡獅,隻要我們覺醒著、前進著,就比做睡著的什麼都強。”人家的預言曾是我們驕傲的資本,但仔細分析起來,為一個過去的預言而陶醉或昏睡,於實際又有何益處呢?所以演講者鮮明地提出“我們不願做睡獅”的觀點,猶如當頭棒喝,既促人清醒,又激人奮發。
破舊立新,就是在否定、破除舊的觀點之後,提出與舊觀點相反或相對的新觀點,雖然破舊立新的難度和風險較大,但隻要有前人所未言的勇氣,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就能收到語出驚人、震撼人心的特殊效果。
3.由此及彼
深圳華為公司總裁任正非在演講中曾提出一個重要的新觀點:“要提倡思想上的艱苦奮鬥”,他說:“生活上和工作上的艱苦奮鬥,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而思想上的艱苦奮鬥,看不見,摸不著,難以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正因為如此,有些人就越來越淡化了思想上的艱苦奮鬥精神,其突出表現就是身勤腦懶,整天東跑西顛,顯得忙忙碌碌,可一旦遇到費腦筋的事,卻不肯或不善於下一番工夫去深入思索,因而這些人跑得再勤,也跑不出多大所以然來……唐代韓愈有句名言"行成於思毀於隨",這句話是很有哲理的,所以我們要提倡思想上的艱苦奮鬥,本質的要求就是要在思想上吃得起苦,深入進行理論思維。以往我們對艱苦奮鬥的理解普遍停留在能吃苦、不怕累、出大力、流大汗的層次上,關注點主要集中在生活和工作方麵,提倡這一點無疑是應該的,但在知識經濟背景下的高科技企業的競爭當中,光講生活上和工作上的艱苦奮鬥是不夠的,還應該突出強調思想上的艱苦奮鬥。”
演講者提出的這一新觀點,對市場競爭中的高科技企業來說,其深意和新意是不言而喻的。
事物是辯證的,問題總有多麵性,但由於我們在認識上的局限性或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規律性的影響,我們在表達某一觀點時往往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或隻講其一,不講其二。當然,堅持和強調“這一方麵”是應該的,因為它也是正確的公認的觀點,但如果我們顧此而失彼,就會妨礙認識的深入和工作的改進,因為隨著事物的發展,堅持和強調“另一方麵”的意義也非常重要。如果演講者能由此及彼,即在不否認現有觀點的前提下,敏銳地發現問題的“另一方麵”並適當加以強調,就能達到演講觀點深、新並舉的目的。
4.由淺入深
索尼公司的創始人井深大曾於1971年出版過一本極為暢銷的書《始於幼兒園為時過晚》。當時人們普遍認定的是:大學教育的基礎在中學,中學教育的基礎在小學,而井深大則把問題再深入挖掘一層,認為還要重視幼兒園的教育,最後的結論是:不!始於幼兒園也已經太遲。從大腦生理學的角度來看,生下來的嬰兒具有100億以上的腦細胞,同沒有“接線”的計算機一樣,在這樣的頭腦還沒有成熟時,是否給予刺激,將決定“接線”即組成頭腦的形狀的好壞,所謂“接線”在4歲時要完成60%,8、9歲時要完成95%,17歲時要全部完成,所以,在幼兒時,如果缺乏良好的刺激是不行的。
這雖然不是一個演講實例,但從思維的角度來說,對演講的創新思維無疑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有時關於某一問題已形成結論並被人們當作定論廣為接受,似乎再也沒有思考下去的必要了,但實際情形遠非如此,隻要我們再往前走一步,就會發現“風景那邊更好”。
5.舊話題出新的方法
演講的成功首先要靠新穎的內容、獨到的見解,而在演講中常常會有老話重提的問題。特別是那種命題式或半命題式的演講,大家講同一主題,或同一範圍的話題,很容易彼此雷同,落入他人窠臼。並且,同題演講,時間長了,聽眾也容易產生厭倦情緒,從而出現“審美疲勞”。如何使你的演講別出新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