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務員的帶領下,美國人來到餐廳就餐。在用過一頓豐盛的早餐後,服務員又端上了一份酒店免費奉送的小點心,美國人對這盤點心很好奇,因為它的樣子太怪了,就問站在旁邊的服務員:“中間這個綠色的東西是什麼?”那個服務員看了一眼,後退一步並做了解釋。當客人又提問時,她上前又看了一眼,再後退一步才作回答。原來這個後退一步就是為了防止她的口水會濺到食物上,美國客人對這種細致的服務非常滿意。
幾天以後,當美國客人處理完公務退房準備離開酒店時,服務員把單據折好放在信封裏,交給這位客人的時候說:“謝謝您,傑克先生,真希望不久就能第三次再見到您。”原來,這位客人在半年前來上海時住的就是這家酒店,隻不過上次隻住了一天,所以對這個服務員沒什麼印象,誰知她居然還能記得。
後來,這位美國客人又多次來過上海,當然,他每次肯定會住在這家酒店,而那位服務員的服務依然是那麼細致入微。當這個美國人最近一次入住這家酒店時,發現當年的那位服務員現在已經是酒店的客房部經理了。
這是必然的結果,任何企業都不可能不提拔像那位服務員一樣,在工作中的任何一件小事和細節上都能準備得如此充分的員工。
已故總理周恩來的膽識和謀略,及他那種關照小事、成就大事的本領,更值得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學習和借鑒。
當年,尼克鬆訪華的時候就敏銳地發現,周恩來具有一種罕見的本領,他對一些事情的細節非常認真。因為他發現,周恩來總理在晚宴上為他挑選的樂曲正是他所喜歡的那首《美麗的阿美利加》。
後來,在來訪的第三天晚上,客人被邀請去看乒乓球和其他體育表演。當時天已下雪,而客人預定第二天要去參觀長城。周恩來總理得知這一情況後,離開了一會兒,通知有關部門清掃通往長城路上的積雪。
周恩來總理做事是精細的,同時他對工作人員的要求也是異常嚴格的。他最容不得“大概”、“差不多”、“可能”、“也許”這一類的字眼。有次北京飯店舉行涉外宴會,周恩來總理在宴會前了解飯菜的準備情況時,他問:“今晚的點心什麼餡?”一位工作人員隨口答道:“大概是三鮮餡的吧。”這下可糟了,周恩來追問道:“什麼叫大概?究竟是,還是不是?客人中間如果有人對海鮮過敏,出了問題誰負責?”
周恩來總理正是憑著一貫提倡注重細節、關照小事的作風,贏得了人們的稱讚。
生活其實是由一些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構成的,可我們總是傾心於遠大的理想和宏偉的目標,總覺得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不過是秋天飄落的一片片樹葉,沒有聲響,我們總是忽略了不該忽略的小事情、小細節,從而在接踵而至的小事麵前窮於準備,忙於應付。
所以,不管做什麼事情,製定一個詳細的計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工作內容是多方麵的,並不是一串各自獨立的環節,而是把所有細小環節連接在一起的進程。
注重細節是一名員工的必備習慣,它體現出一個人的工作態度,行為方式、做人理念,具備好習慣的員工才能創造出良好的業績。
我們都知道消防隊員行動特別迅速,如果像我們一樣慢吞吞,一幢房子早燒光了。可是你有所不知,在消防隊裏,每個消防隊員所有的工具都必須非常嚴謹地合理放置;晚上入睡,消防隊員的衣物怎麼穿,怎麼脫,如何擺放,也都有十分明確的規範。否則,警報響起來,靴子找不到鞋帶,褲子配不著皮帶,怎麼辦?這都是消防員在工作中一點一點摸索出來的,他們把自己的所有經驗形成了一個高效快速的反映係統。
出於這樣一種認識,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把做完的事係統化,在建立個人的工作係統之前,要堅持這樣三個原則:第一要規範,第二要認真,第三要研究。隻有每一件小事都以認真的態度、規範的方法去研究它,做好它,把它形成係統,才有可能做出大事業來。
把每一件做過的事都形成係統的習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把工作係統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長期的堅持,一個月不行,三個月,三個月再不行則更久,慢慢地就可以養成一種習慣,習慣了,不做反而會感覺缺少了點什麼,這時就成了自然而然的習慣了。
李明是一個管理專業的畢業生,他在找第一份工作的時候,不經意看見一張舊報紙上的某公司招聘檔案管理的工作人員,這份工作非常適合他的專業,但這份報紙卻是10天前的招聘啟事,當時,因為他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於是他打算去那家公司看看。
到這家公司後,公司的人事經理對李明非常客氣,並告訴他招聘工作已經結束,所有工作人員都已經選好,這份檔案工作的錄取通知書也已發了出去。也許是心中絕望驅使,李明問人事經理他們來上班了沒有,人事經理說沒有,應該在下個星期來報到。李明想既然人沒來他就還是有一線希望。李明將他的簡曆遞上,再次強調公司需要的檔案人員應該非他莫屬。人事經理看了他的材料,似乎被他優秀的專業和自信的態度打動,最後帶他去見了總裁辦的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