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實現目標前也可以快樂(2 / 2)

薩特是法國著名的小說家、哲學家,獲1964年諾貝爾文學獎,但他拒絕接受。他在內心深處認為那是對他的侮辱。

他說,當我創造我的作品時,我已經得到了足夠的享受和獎賞,諾貝爾獎並不能夠對我增加什麼,相反,它反而把我往下重壓。它對那些尋找被人承認的業餘作家來講是好的,但我已經夠老了,我已經享受夠了。我喜愛任何我所做的事情,它就是本身付出所得到的獎賞,我不想要任何其他的獎賞,因為沒有什麼東西比我已經得到的來得更好。

無疑,薩特隻在乎創作的過程。

重視過程,你才會體驗到更多的快樂。就像在春雨綿綿時讀憂傷的古詩那樣,你不能隻是強行地背誦和記憶,你應該細細品味那首詩的意境和豐富的內涵,讓那詩中的情感流動到你的大腦思維之中來。

戀愛也一樣,真正的愛情,每一個細節都是一首跳躍的詩,都是一種靈魂的不朽。因為在戀愛中,雙方都是開放的、主動的,充滿濃情愛意的,都是顯示著生機活力的。

我們應該隨時隨地尋求快樂,充分享受每一次行動、每一個細節帶來的快樂。若我們隻重結果,就會把結果看得太高,使自己變成結果的仆人。如果為了這“結果”而不擇手段,那就太可怕了。

《梅花草堂筆談》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書生因為像晉人車胤那樣借螢火蟲夜讀,在鄉裏出了名,鄉裏的人都十分敬仰他。一天早晨,有一個人去拜訪他,想向他請教。可是這位書生的家人告訴來訪者,說書生已經出門了,不在家。來訪者感到很奇怪,就問道:“哪裏有夜裏借螢火讀書,學一個通宵,而清晨這麼美好的時光不用來讀書卻去幹其他事的道理?”家人如實回答:“這並沒有其他原因,主要是因為要捕螢,所以一大早出去了,到了黃昏的時候就會回來了。”原來這位書生空有一個好學的虛名,卻將白天學習的時光花在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情上。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圖虛名的人,其人生過程是痛苦的、可悲的,是不可能快樂的。

平時我們以為自己是為了某些宏偉目的而活著的,我們的生活是一個個目的的珠子串起來的項鏈。目的達到我們就心花怒放,目的達不到我們就愁眉苦臉。形形色色的目的就這樣左右著我們的心情,左右著我們的心性。這實在是人生的不幸。我們應該讓快樂在奮鬥的過程中產生,並盡量地享受它。

心靈的呼救

隻有學會欣賞和品嚐過程的人,才能享受長久的快樂,一直興味盎然地往前走。為事業的成功,奮鬥是漫長的。為追求功利,越來越多的人漸漸變得隻重視事情的最終結果,而往往忽視好好享受與體味人生豐富的過程。這種情況應該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