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象升並不是一個貪財之人,他把自己的一萬兩銀子也分給將士,隻留下一兩五錢銀子叫銀匠替他打一隻酒杯,留作紀念,井口吟一聯,刻在杯上:
誓揮鐵騎驅胡虜,
恭捧金甌頌聖明。
這一聯詩句雖不甚工,卻照實說出他的殺敵誓願和對皇上的感激心情。他決定等到打了大勝仗,把清兵驅逐出塞,在同將士們舉行的慶功宴上,用這隻銀杯子痛飲一醉。
在這兩三天中,崇禎皇帝的心中充滿矛盾,他聽了盧象升的堅決主戰的言論不能不受些感動,有心等勤王兵到齊後與清兵決戰。但是這種念頭總是搖擺不定,反複思量,難下決心。他在乾清宮分別召見過楊嗣昌和高起潛,叫他們認真考慮盧象升的意見,不要徒逞意氣之爭。他們異口同聲,都反對與清兵決戰,認為倘若將皇上的這一點家當孤注一擲,一旦敗亡,後果將不堪設想,當時明朝軍隊多數欠餉嚴重,軍紀敗壞,這種種情形楊嗣昌十分清楚,但是他隻看見這一個不利的方麵,而不願意想一想畿輔百姓和將士中不乏慷慨愛國之士,懷抱著同仇敵愾心理,隻要朝廷振作起來,加以激勵,明定賞罰,情形就會大大改變。在兩次單獨召對時候,他總是詳細陳奏不應該冒險與清兵決戰的理由,說盧象升是不知己知彼,不顧國家安危大計。
“況自古以來……”楊嗣昌又說道:“未有內亂不止而能對外取勝者。故欲攘外,必先安內,這個道理是不能改變的。現在國家的處境雖然危急萬分,但畢竟不是當年南宋偏安一隅的局麵可比。韃子雖然幾次入塞,進犯京師附近的地區,但是東起遼海,西至大同,雄關重鎮,均在我們手中。所以為了國家打算,不如對滿清施以講和之策,拖延時日,而對則內一鼓作氣剿滅關中之賊,然後脅迫張獻忠等俯首就範;如其仍然懷有異心,反欲一逞,也不難再次剿除,一旦國家無內顧之憂,陛下即可以整頓全國兵力,對韃子大張撻伐,以雪今日之恥,永絕邊境之患,諒他小邦,偏處一隅,怎能與我央央大明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