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讓比你聰明的人為你賺錢——管人用人需要遵守的管理思維(4)(1 / 3)

古人說過:“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昨天和今天沒什麼大區別,今天和明天也沒有不一樣,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循環往複,但是我們個子長高了,慢慢又變矮了,頭發由黑變白,那些平庸的窮人這時才剛想起,該學的沒有學,該會的沒有會,該做的沒有做,但是過去的時間卻再也找不回來了,這樣的人生又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成功的富有者,就要學會從小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將來才能成為有用之才,否則就難免要“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了。

(八)福克蘭思維:避開“不確定性”,保障成果

人生中的不確定性和波動性難以避免,那麼對於模糊的、不確定的情景,我們能怎麼辦呢?手足無措是於事無補的,何不冷靜下來,客觀理性地評估一下全局,再做出相應的應對措施,保障成果不被影響。

人們對於不確定的、含糊的、前途未卜的情境,都會感到麵對的是一種威脅,從而總是試圖加以防止。防止的方法很多,例如提供更大的職業穩定性,訂立更多的正規條令,不允許出現越軌的思想和行為,追求絕對真實的東西,努力獲得專門的知識等等。

日本是不確定性避免程度較高的社會,因而在日本,“全麵質量管理”這一員工廣泛參與的管理形式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終身雇傭製”也得到了很好的推行。與此相反,美國是不確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會,同樣的人本主義政策在美國企業中則不一定行得通,比如在日本推行良好的“全麵質量管理”,在美國卻幾乎沒有成效。中國與日本相似,也屬於不確定性避免程度較高的社會,因而在中國推行員工參與管理和增加職業穩定性的人本主義政策,應該是適合的並且是有效的。此外,不確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會,人們較容易接受生活中固有的不確定性,能夠接受更多的意見,上級對下屬的授權被執行得更為徹底,員工傾向於自主管理和獨立的工作。而在不確定性避免程度高的社會,上級傾向於對下屬進行嚴格的控製和清晰的指示。

法國管理學家D·L·福克蘭針對企業管理提出:沒有必要作出決定時,就有必要不作決定。當不知如何行動時,最好的行動就是不采取任何行動。在活躍的市場中,企業經營者總是麵臨大量的市場機會。然而,到底是機會還是陷阱,沒有人知道。經營者應該保持現狀還是繼續進取?經營者可以對麵前的機會進行篩選,去掉不符合條件的,留下合適的,然而選擇的結果會是怎樣的呢?是應該作出選擇還是保持現狀更好呢?

不同民族、國家或地區,防止不確定性的迫切程度是不一樣的。相對而言,在不確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會當中,人們普遍有一種安全感,傾向於放鬆的生活態度和鼓勵冒險的傾向。而在不確定性避免程度高的社會當中,人們則普遍有一種高度的緊迫感和進取心,因而易形成一種努力工作的內心衝動。

不確定性有一定的客觀性,即使是主觀上可以消除的不確定性,在某些情況下,可能也無法實施,比如信息成本太高,投入收益不成比例等等。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企業的決策模式,麵對動蕩複雜的競爭環境將越來越力不從心。

在不確定環境下進行戰略決策,對市場環境下的企業經營者提出了新挑戰。而應對不確定性有這樣五個層次:忽略不確定性,以不變應萬變;降低不確定性,以實力換時間;感知不確定性,培養洞察力;適應不確定性,增加靈活性;尋找不對稱性,消除不確定性。

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其實代表了兩種投資理念。一種投資理念是投資確定性。投資者希望投資標的盡可能確定。如果投資標的是企業的話,投資者希望看到該企業穩定的盈利,穩健的現金流,具有遠見卓識的強有力的管理團隊等等,這樣投資回報就具有較高的確定性。巴菲特鍾情現金流穩定的公司,而避投高科技公司,就是避開不確定性。這是一種穩健和低風險的投資方法。必須承認和接受市場的不確定性,隻有這樣你才能想辦法去解決市場的不確定性。

(九)權威思維:保持理性,不盲信權威

權威在我們的社會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多多少少影響著每一個人的生活。但權威的話語,並不都是正確的,盲信的話,肯定會帶來失足和錯誤。作為明智的人,就要懂得怎麼分辨正確的和謬誤的建議,擇優而從。

權威之所以是權威,在於權威在某一方麵有著強勢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但權威不是“上帝”,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麵對權威,我們可以尊敬,可以看重,但必須要保持自己獨立的觀察和思考,必須因時、因地、因人進行分析和辨別,否則,就會在“權威暗示”下徹底喪失自我,失去自主。就像聰明的富人與平庸者不同,他們並不會因為權威而感到怯懦,他們往往挑戰權威,並提出自己的價值觀。

生物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使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相符合。這種效應的產生常常與暗示者的權威程度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