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代著名大將軍陶侃年幼喪父,家貧無所依托,陶侃的母親湛氏隻好攜陶侃由鄱陽回外祖父家。陶母即以紡織謀生養子,供陶侃讀書。湛氏家教嚴謹,教子惜陰讀書,樹建功立業之誌,還以忠順勤儉為美德熏陶其子。為此,小小陶侃總以清貧為樂,發憤進取,自幼伴母夜織而讀書,聞雞鳴而勞作。因此,陶侃讀書萬卷,精通兵法,被其父好友太守範逵薦為縣令,直至任長吏、太尉、都督大將軍、封長沙郡公,為國為民,清正廉潔。
陶侃為縣令時,曾送一壇幹魚給母親,湛氏收到後,立即書信一封,連同一壇幹魚,命其來差帶走,退回幹魚。信中義正詞嚴斥責兒子,告誡他不可受別人之禮,應如數退還其人。有一次,正值下大雪範逵騎馬來訪陶侃。湛氏見家中無草喂馬,便從床上抽下臥墊禾草,切碎喂馬;又悄悄把頭上的長發剪下賣給店人,換回酒菜,熱情款待客人。範逵聽街坊鄰人道出真情後,讚歎說:“沒有這樣的母親教育不出這樣的孩子啊!”
他在廣州任刺史時,他的幾個部下以清談、喝酒、賭博之類耽誤了公事,他知道後就命人將酒器、賭具收繳上來,全部投到長江中,並教育下屬說:“賭博這東西,那些放豬的才去玩它!正派的人應端正自己的儀表,勤勞簡樸,怎麼能喝酒賭博以為曠達呢!”
有一次,陶佩到郊外遊覽,路上看到一個人拿著一把還未成熟的稻穗,就住馬詢問:“拔取這些東西幹什麼?芽”那人回答:“走在路上看見它,隨手玩玩罷了。”陶佩聽了不由大怒:“你自己不耕種土地,為什麼還要隨便糟蹋別人的莊稼!”命手下軍士將那人摁倒在地,狠抽了一頓鞭子。由於陶侃重視農耕,在他的管地,百姓都勤於務農,家給人足。
陶佩任征西大將時,軍府造船,他看到工人將本屑和竹頭都扔到江中,感到可惜,便叫人把這些雜物登記後貯存起來。眾人不知道保存這些廢物有什麼用處。後來,碰上正月初一集會,雪後天晴,積雪融化,軍府門前路滑不便行走,於是命人用木屑鋪地,以防眾人跌倒。又隔了不久,安西將軍桓溫準備攻打西蜀的李勢,急需趕製一批戰船,陶佩又命人把貯存的竹頭拿出來,供造船時作竹釘用。這時大家才知道陶侃收藏這些東西的用意。
陶侃還時常告誡部屬:“活在世上沒有對社會做出貢獻,死去以後也沒有留下美好的名聲,這等於是糟蹋自己!”所以,他在軍中41年,精明果敢,處事細致周密,深受眾人愛戴。
修身點撥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意思是說即使是一頓粥、一頓飯,也應當想到它來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絲、半根線,也要想到勞作的艱辛。
節儉,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首先是尊重勞動和從事勞動的人。我們的食物和衣裳,都來之不易,要通過種植者、烹飪者、紡織者的許多勞動生產出來,不能輕易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