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的時候,河南南陽有一位非常有名的醫生,名叫張仲景。他一生為民治病,救死扶傷,深受老百姓的愛戴。據說,他年輕的時候雖然已有了名氣,但還是勤奮好學,四年尋訪名醫,虛心求教。
有一年,張仲景的弟弟要外出做生意,臨走時,對哥哥張仲景說:“哥哥,我這次出遠門,很長時間回不了家,你給我看看,在外麵我會不會得什麼大病。”
張仲景細心地給弟弟撫了脈,說:“哎呀,明年隻怕你要長個瘩背瘡。”
弟弟著急地說:“這怎麼辦?選瘩背瘡長在背上,我看不見,摸不著,又回不了家,怎麼辦呢?芽”
張仲景安慰弟弟:“不要緊,我給你開他藥方到時候,服了這藥,可以把瘩背瘡挪到屁股的軟肉上,日後,誰認識這瘩背瘡,就叫誰醫治,治好了別忘了給我來個信。”
弟弟告辭了張仲景,放心地走了。
張仲景的弟弟到湖北襄陽做了一年生意。一天,突然覺得脊背疼背難忍,忙找出哥哥開的藥方,照方取藥吃了。沒幾天,瘡真的從屁股上長出來。
張仲景的弟弟找了很多醫生,這個說是癤子,那個說是毒瘡,沒有一個人認識。後來,他來到一個名叫“同濟堂”的藥店,這兒的老師,人稱“王神仙”。他看了看瘡,笑了,“這是個瘩背瘡嘛。怎麼挪到屁股上了?芽”
弟弟說:“是我哥哥挪的。”
王神仙說:“他既然能挪,也就能治,為什麼不去找他。”
弟弟解釋說:“我哥哥遠在南陽,路途遙遠,無法回去,還是請先生給治治吧?選”
王神仙聽罷,很快開了藥方。弟弟吃了幾副藥,又貼了幾張膏藥,沒多久,瘩背瘡就好了。他隨即給哥哥寫了封信。
張仲景接到弟弟的信,十分高興,“王神仙的醫術一定很高明,我應該去向他學習討教。”
說走就走,張仲景馬上準備盤纏,打點行裝,步行到襄陽。
一天清早,襄陽同濟堂的大管家剛走出店門,就看見一個身背行李,手拿雨傘的年輕人。這個年輕人迎上前來,深施一個禮,然後說:“我從河南來,生活沒有著落,望貴店收留我當個夥計吧?選”
王神仙聞聲也從藥店走出來,他見小夥子年輕利落,麵貌聰慧,詢問了一番,就說:“好吧,就收你當個炮製藥劑的夥計吧?選”年輕人一聽,連聲道謝。這個年輕人就是張仲景。
從此,張仲景就在同濟堂住了下業。他虛心好學,勤快能幹,夥計們有個頭疼腦熱,他也給看看。沒幾天,王神仙就讓他當司藥。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王神仙對張仲景越來越器重,常常讓他做幫手。王神仙看病,張仲景抄藥方遇到疑難病症,王神仙撫了脈,也讓張仲景看看,教他如何醫治。張仲景把這些醫理深深記在心裏,寫在本子上。就這樣度過了一年。
一天,一位老大爺騎著小毛驢匆匆來到藥店,說他兒子得了急症,請王神仙去診治。
沒一會兒,老大爺拿著王神仙的藥方來藥店取藥,張仲景接過藥方一看,裏麵有毒藥藤黃,便知道病人是肚裏有蟲。又見藤黃隻開了五錢,“藥量太小了,”張仲景遲疑一下,還是讓老大爺把藥帶走了。
不一會兒,王神仙回來了,他下了驢,準備到後院歇息一下,張仲景忙走上前來,說:“先生,病人也許還會來。”
“還來做什麼?芽”
“恕學生直言,藤黃能毒死病人體內的蟲,便需要一兩的量才行,先生隻開了五錢,隻能把蟲毒昏,等它返醒過來,會更凶惡,再用藥就不靈了,隻怕病人還有生命危險哩?選”
正說著,隻見那個老大爺又慌慌張張跑來,連聲呼叫:“王先生,不得了啦,我兒兒疼得滿地打滾兒你快去看看吧?選”
王神仙也慌了神,不知如何是好,張仲景上前,沉著地說:“我願替先生去一趟?選”
張仲景隨老大爺回到家,一看便知是蟲在作怪,他掏出銀針,看準穴位,撚動手指,照病人的腹內刺去。病人大叫一聲,昏了過去。老大爺嚇得麵如死灰。張仲景鬆了一口氣,他笑著對老漢說:“別害怕,蟲已經被刺死了。”果然,隻見病人慢慢地睜開雙眼。張仲景又開了副泄藥,讓病人吃下,不多時,一根一尺多長的大蟲被排泄出來,病人完全好了。王神仙知道後,又驚又喜,忙問張仲景:“你到底是什麼人?芽”張仲景說:“我叫張仲景,到這裏是拜師學醫的。謝謝老師一年多來的教誨。”
王神仙被張仲景虛心好學的精神感動了,立刻擺酒款待他。後來,他們兩人成了醫學上的好朋友。
修身點撥
求師學習不是輕而易舉的事,要付出很多的代價,而謙虛是最起碼的。有了謙虛的精神,便知道自己的不足,產生求師的願望;有了謙虛的精神,才能虛已盈人,尊敬老師;老師受到感動,才會傳授給你他苦心積累的學問。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