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王烈感化盜牛人(1 / 1)

三國時北海人王烈,隻是一個普通的讀書人,並沒有做官,但在老百姓當中,卻具有很高的威望。有一個人偷了別人的一頭牛,被失主捉住了。盜牛的說:“我一時鬼迷心竅,偷了你的牛,今後決不再幹這種事。現在,隨便你怎樣處罰都行,隻求你不要讓王烈知道了。”

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王烈,王烈立即托人贈給盜牛人一匹布。

有人問王烈:“一個做賊的人,很怕你知道,你反而送布給他,這是什麼道理呀?芽”

王烈說:“做了賊而不願意讓我知道,這說明他有羞恥之心。既然知道羞恥,就不難轉變,我送布給他,就是為了激勵他改過從善。”

一年以後,有一天,一位老人挑著重擔,正在艱難地趕路,忽然遇見一個人,對他說:“你的年紀大了,挑這樣重的擔子,怎麼受得了呀?芽我來替您挑吧?選”

這個幫助老人挑著擔子走了數十裏,到了老人家門口,把擔子放下,不告訴姓名就走了。後來,還是這位老人,在趕路時丟失了一把寶劍,被一位過路人發現了。為了避免讓人任意取走,過路人便留下來看守,等待失主。待老人去尋劍時,發現那位守劍的人,正好又是上次替他挑擔子的人。

那老人十分感動,拉住他的手說:“你上回代我挑擔,連姓名也不肯告訴我,現在你又路不拾遺,坐等失主,你真是個仁人君子啊?選這一次,你一定要把姓名告訴我才是。”那人隻好把姓名告訴了老人。老人聽後,心想:地方上出了這樣一位好心人,應當讓王烈知道。於是便去告訴王烈。王烈聽後,很受感動。他說:“慚愧啊?選世上有這樣好的人,我卻沒和他見過麵。”隨即設法打聽,原來竟是從前的那位盜牛人。王烈不禁大吃一驚,十分激動地說:“一個人受了感化以後,改過從善的程度真是不可限量啊?選”

王烈在家時,人們發生爭執了,常常跑到他那兒去找他評理。但有人走到半路上又返回去了,或者是已經到了王烈家門口,卻又不敢進去。

為什麼會這樣做呢?芽都是擔心自己理屈,寧肯做到相忍讓也不願讓王烈知道自己無理。

修身點撥

尊重別人,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別人,這是一般與人相處應取的態度。

王烈與眾不同的是,對大家鄙視的犯錯誤的小偷,也能尊重他,友善地對待他,以自己坦誠的態度感化他,使小偷最後變成有道德的人。

這為我們對待犯錯誤的人提供了一個榜樣。人們往往鄙視犯--了錯誤的人,冷嘲熱諷,甚至不分場合地點,專揭別人瘡疤,豈不知這種做法並不能幫助犯錯誤的人改過。正確的態度是抱著滿腔熱情關心犯錯誤的人,喚起並保護他的廉恥之心,並促使其對過去的錯誤深惡痛絕,在犯錯誤的人有了一定的進步之後,要及時地給予肯定,這才是對犯錯誤的人應取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