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蔡勉旃堅還亡友財(1 / 1)

蔡勉旃,清朝吳縣人,為人坦誠,一向重信守諾,急公好義,對朋友推心置腹,赤誠以待,所以深受他人的信賴和愛戴。

有一次,他的一個朋友外出做生意掙了一大筆錢,回家途中,特地來看望蔡勉旃。兩人許久未見,談得十分投機。臨別時,朋友突然想起,離家尚有一段距離,這一路特別不安全,已經發生了好幾樁丟失財物的案子。心想,自己匆匆趕回家,帶著這麼多現錢就上路了,也沒來得及將錢換成通券。萬一路上有點閃失,自己大半年的辛苦努力恐怕要付諸東流了。朋友越想越不安,便對蔡勉旃說:“蔡兄,我回家心切,一時粗心沒有將錢換成通券,這心裏實在忐忑不安,不如先存放在你這兒,有勞你先替我保管。日後我抽個空,過來換成通券後再取走。”蔡勉旃十分痛快地答應了:“舉手之勞,你不必太客氣。”一邊說,一邊吩咐家裏人去拿紙筆,好寫個字據留給朋友。朋友連忙笑著阻止:“蔡兄的為人我還信不過嗎,立字據反倒顯得我小人之心,讓你我的關係疏遠了。”蔡勉旃見朋友堅持,加上他一向為人豪爽,便十分痛快地說:“你這麼信任我,這份心意我收下了。你盡管放心回家吧。”朋友寄存的銀兩足足有一千兩。

可惜天有不測風雲,朋友回家不久便身染重病而逝。蔡勉旃聽聞噩耗,十分悲痛。想起朋友生前托付代管的大量金錢,便吩咐人去把朋友的兒子找來。等朋友的兒子到來後,蔡勉旃從儲物室把錢拿出來交給他,所有的包裹都完好無缺地保持著原樣。他告訴朋友的兒子:“這是你父親生前寄存在我這裏的財物。現在物歸原主。”朋友的兒子見了這麼多錢驚得目瞪口呆,他有些遲疑地說:“父親生前並沒有向我提起這件事啊,再說了,哪有存放這麼多錢而不立字據的呢?伯伯,你是不是弄錯了?”蔡勉旃笑笑:“真正的字據是放在心裏,而不是寫在紙上的,你父親相信我,知道我不齒於私吞他人的財物,背信棄義,所以沒有講給你聽。”說完,蔡勉旃就讓人把銀兩搬到馬車上,請朋友的兒子運回去。朋友的兒子聽後,心生敬佩,他十分感激地接收了這筆“意外之財”,逢人便講述蔡勉旃在無人知道的情形下還堅決歸還財物的高尚品格。

修身點撥

“義利觀”是儒家最為精髓的思想之一,儒家最根本的主張是“以義統利”。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夠全大義,忘小利,以大義自律自警,決不因一時之利而損長久之義,也是儒家“慎獨”思想的重要方麵。

蔡勉旃在無人知情的情況下,不貪圖錢財,謹守對朋友的道義,毅然還錢於人,不因利害義,以利喪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