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葉,廣東番禺(今廣州)有個叫莊有恭的著名書法家。這莊有恭從小就聰明伶俐,膽識過人,很是討人喜愛。
莊有恭十一二歲時,一次與夥伴們放風箏,一不小心,扯斷了風箏線,那風箏便飄飄蕩蕩地掉進了隔壁鎮粵將軍官署的內宅。其他兒童都傻了眼,呆呆地站在官署門外,連呼“可惜”,懊惱不已,卻又束手無策,唯獨莊有恭說:“既然掉在將軍署中,取出來就是了,有什麼好懊惱的?”小夥伴們七嘴八舌地說:“將軍的官署,平民百姓怎麼進得去?”“即使混進去了,不被當成小偷,打個半死才怪呢。”莊有恭自告奮勇地說:“好,那你們在這兒等著,看我進去取風箏。”說著,裝出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慢慢地湊近官署大門玩耍。守門人見是個小孩,也沒有在意。莊有恭突然跌入門內,直向內宅奔去。待守門人發覺時,莊有恭已在數十步外了,急得守門人連呼:“站住!”然後在後麵使勁追趕。
鎮粵將軍正在客廳裏與客人下象棋,聽到呼聲,連忙起身而出,攔住莊有恭,將他帶進客廳詢問。莊有恭不慌不忙地說明了來意。鎮粵將軍見他眉清目秀,一副伶俐相,心中已有幾分喜愛,問了他一些家中情況。莊有恭對答如流,鎮粵將軍更加高興,又問:“你讀過書沒有?”莊有恭答道:“正在讀。”將軍問:“那麼,你會不會對對子?”莊有恭滿不在乎地說:“對對子是小事一樁,有什麼不會?”將軍一聽,暗想這小子好大的口氣,於是又問:“你能對幾個字的對子?”莊有恭道:“一個字的能對,一百個字的也能對。”將軍哪裏肯信,不滿地說:“好,那我就出副對聯讓你對對,若對不出來,我可不饒你!”抬頭看見客廳上懸掛著一幅《龍虎鬥》彩圖,便隨口吟道:
舊畫一堂,龍不吟,虎不嘯,花不聞香鳥不叫,見此小子可笑可笑。
將軍的意思十分明白:你看堂上龍虎尚且不吟不嘯,你這個無知小子,不知天高地厚,竟敢口出狂言,若對不出下聯來,我可要好好教訓你了!哪知莊有恭略一思索,指著將軍與客人下的象棋殘局,答道:“就憑著這個棋局,便能對出將軍的下聯了。”然後朗聲吟道:
殘棋半局,車無輪,馬無鞍,炮無煙火卒無糧,喝聲將軍提防提防!
莊有恭的意思也很明白:你將軍的棋藝並不高超。輸掉一局棋倒也罷了,若真的統兵打仗,碰上這車馬炮卒均難運用的窘境,看你如何對付!
將軍與客人聽了,都大為歎賞。將軍親自撿起風箏,遞給莊有恭,一直送他到大門外,拍著他的肩膀說:“好孩子,果然聰明過人。好好用功讀書吧,日後前途無量啊!”
莊有恭讓人讚歎的不僅是他的膽識過人,敢獨自闖進將軍官署,而且是他的才思敏捷,從周圍事物中得出靈感,在瞬間接上將軍出的對聯,不僅平仄相對,而且內在的寓意也針鋒相對,怪不得將軍說他“聰明過人”。
“興”是《詩經》六義之一,所謂“興”就是先言他物,以引出所言之物,可見古人深諳借用他物的價值。其實不僅是吟詩作對,在其他方麵我們也要善於借用身邊的事物,這樣便會化難為易,變不可能為可能。
鄭板橋改詩
鄭板橋是清代著名書畫家和文學家,江蘇興化縣人,本名鄭燮,因為興化縣城東門外有一座木板橋,他很喜歡這座木板橋,於是自號為“板橋”。
鄭板橋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天資聰穎,善於獨立思考。十歲的鄭板橋還在縣城讀私塾時,就因其聰明伶俐深得老師的喜愛。
三月的江蘇,草長鶯飛,陽光明媚。一天,老師帶著小板橋,興致勃勃地到郊外去春遊。師徒倆沿著一條小溪漫步,一路上春風拂麵,花繁樹青,風景十分優美,兩人心情也十分愉悅。走了一會,他倆就在一座小橋邊坐下休息。
突然,鄭板橋喊了起來:“老師,您看,水中有個死人!”
老師一看,橋下果然有一具年輕的女屍在水麵上漂浮。隻見那女子身穿紅色外衣,仰麵朝天,散亂的頭發隨波浮動,粉紅的容顏還未變色,看來是剛淹死不久的。心地善良的老師頓生憐憫之情,含著眼淚隨口吟了一首詩:
二八女多嬌,風吹落小橋。
三魂隨浪轉,七魄泛波濤。
鄭板橋低頭品味著老師作的詩,仔細望著河邊的女屍,皺著眉頭,沉思不語。
老師看到後,就問鄭板橋:“你覺得這四句詩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