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簡短的幾句話,就把秦武王對公孫衍的信任化得無影無蹤。秦武王心想、原來你公孫衍是個守不住秘密的人呀,這我怎麼還能重用你呢?
不久,武王便找了個借口,把公孫衍驅逐到國外去了。甘茂就這樣先發製人,憑幾句胡編亂造的謊言,不費吹灰之力便把自己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打敗,從而保住了自己宰相的寶座。
戰國時期,魏國的龐蔥要陪魏太子到趙國邯鄲去做質子(人質)。龐蔥想到他此番離國,不知何日才是歸期,心中無限惆悵。為了預防魏王離去之後聽信誣蔑他的流言蜚語,他覺得有必要先提醒提醒魏王。於是,龐蔥在臨出發遠行之前,對魏王說:“如果現在有一個人來報,說街上出現了老虎,大王您相信嗎?”
魏王回答說:“不相信!”龐蔥接著問:“如果現在有兩個人來報,說街上出現了一隻大老虎,大王您相信嗎?”魏王說:“那我有點懷疑了。”
龐蔥又問:“如果有三個人向大王報說街上出現了大老虎,大王您相信嗎?”
魏王說:“如果三個人都這樣說,那我就不得不相信了。”
龐蔥說:“街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有人說街上有老虎,就像真的有老虎了。現在,邯鄲距離大梁要比上街遠得多,而在大王麵前數落我的人肯定不隻是三個人,希望大王能夠明察才好。”
魏王點點頭,說:“我自己會認真鑒別的。”
龐蔥聰明之處就在於料到日後肯定會有人(他的仇敵)在魏王麵前說他的壞話,而他又不在魏王身邊,連爭辯的機會也沒有,不如先發製人,將一些需要提醒的話先講在前頭,以引起魏王重視。機會也選得恰是時候,選在陪太子赴邯鄲做人質前夕,更易使魏王增加對他所說話的印象,如果日後若有人說龐蔥的壞話,魏王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龐蔥臨行前的話,好有個對照,而且,在這種依依惜別的時候,說這番話最易使人感動,感動得魏王作保證說:“我會認真鑒別的。”這自然是龐蔥先發製人向魏王進言時所期望得到的保證。
貫徹先發製人的策略無非是主動出擊,將主動權抓在自己手中,使對方跟著自己的思路走,從而迫使對方改變不利於自己的行為或觀點。
防止禍從口出
你聽說過《舌頭宴》的故事嗎?著名的古希臘寓言家伊索,年輕的時候給貴族當過奴隸,一次,他的主人設宴請客,客人都是當時希臘有名的哲學家。主人命令伊索備辦酒肴,要做最好的菜招待客人。於是,伊索專門收集各種動物的舌頭,準備了一席“舌頭宴”。
開席時,主人大吃一驚,問:“這是怎麼回事?”
伊索回答說:“您吩咐我為這些尊貴的客人辦最好的菜,舌頭是引領各種學問的關鍵,對於這些哲學家來說,舌頭宴不是最好的菜嗎?”
客人都被伊索說得頻頻點頭,哈哈大笑起來。主人又吩咐伊索說:“那我明天要再辦一次宴席,菜是最壞的。”
到第二天開席上菜時,依然全是舌頭。主人責問伊索。伊索鎮定地回答說:“難道一切壞事不是從口出的嗎?舌頭即是最好的,也是最壞的東西啊!?”主人默然。“舌頭既是最好的,也是最壞的”這句話相當精辟,充滿辯證法思想。的確,口才具有兩麵性,舌巧如簧、妙語如珠者,辦事如意,水到渠成;出言不遜、惡語傷人者,惹是生非,禍及自身。那麼,如何才能不叫禍從口而出呢?主要有兩點應引起注意:一忌語言粗俗說話要講究文明禮貌,這是最起碼的要求,語言粗俗,滿口髒話,惡言傷人等不文明談吐,往往造成不愉快的結果,影響交際,敗壞風尚,當引以為戒。
請看下麵的例子:上下班時間,乘公共汽車人多,甲某好不容易擠上了車,長籲了一口氣,不小心碰到了前麵的乙某。
乙某毫不客氣地說:“拱什麼拱,誰不知道今年是豬年。”甲某一聽火了,也不相讓,回敬道:“狗年都過去了,你叫什麼!”兩個人鬥嘴,周圍的人聽了禁不住哈哈大笑,這種幽默,未免太尖酸刻薄了。
如果兩個人修養好,你敬我讓就不至於出現這種尷尬情況。比如,乙某可說:“請你注意點,你擠著我了。”甲某則說:“對不起,請原諒!”這樣就可以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又如這麼一則故事:某村有個讀初中二年級的男孩子,成績不好,多門功課不及格。其父怒不擇言謾罵道:“老子喂頭豬,一年還可賣幾百元,養你有什麼用!再考不好,給老子滾!”小孩自知成績是一下趕不上來的,便寫了個留言出走了,害得家長四處央人尋找,還登廣告尋找,結果用去數千元,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才找到,孩子的母親也急成了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