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港位於J那亞麻群島中部的一處劍形長島上。
全島成狹長形狀,南北長69公裏,最寬處23公裏,最窄處2公裏,總麵積670平方公裏。港口坐落於J那亞麻群島中最大的島嶼,西隔東海與CRP大陸國相望,距J那亞麻國560公裏,為西部太平洋海空交通要衝,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九十年代初期,CRP大陸國經外交途徑已向J那亞麻國施加壓力,譴責其利用民間資本實力,以匪法手段滲透鄰國的礦產資源業內,繼續盜挖他國稀缺資源,為其戰略儲備之用的卑劣行徑。
然而,J那亞麻國卻一意孤行,繼續武裝支援和資本援助這些民間犯罪集團,盤踞J那亞麻群島之間的孤島,使該島已經成了掩護加工,和洗白中轉貨物變成合法成品,冠冕堂皇地出現在LMED國際市場上進行合法交易,再由J那亞麻國合法收購運回其海底國儲庫。
所以,這處長島就是他們最後一道天然屏障,島上的安全,對他們J那亞麻國之戰略國儲生死攸關。
情報顯示,老水佬王貨儲大本營在此,於G港建了保衛孤島的“天”字號作戰護衛隊,組成的大部分人員為作戰經驗十分豐富的退役雇傭軍。
情報裏涉及的主要內容是:由陸軍少校級指揮的一個中隊在島上,時刻準備抗擊登陸入侵部隊;以海軍少校級船長指揮的一支護衛艦組成海麵特攻隊,長期留守或隨時征戰本島海域,向入侵本島艦隊作戰,甚至是自殺性進攻。
他們還有餘力組織海域特攻隊,可以隨時展開特攻,摧毀位於長島海外域作戰艦隊;一旦登陸部隊失去了艦隊支援,他們的的防守部隊便大舉反擊,將登陸長島的入侵得趕下海去。
留守長島的陸軍指揮的雇傭兵混成海軍基地部隊和其他後勤部隊,共千餘人,配有各種火炮幾十門。
成員中由多數作戰經驗十分豐富的指揮官被雇傭與此地,他們善以放虎進山的作戰方針,讓入侵登陸部隊全部登陸,然後將其誘至得不到海、空軍火力掩護和支援的丘陵地帶決戰。
一般地,他們習慣把決戰地點選在島上的無數洞穴,暗堡和炮台的戰略要地,他們把整個兵力全部駐守在這一地區,備有守島南端的巡邏班和留守一個小隊於北端。
為了製島攻堅戰的順利進行,國際反恐AN作戰部隊太平洋艦隊指揮部已經著手製定了攻占該島嶼的作戰計劃,代號為“冰洋行動”,指揮部奪島之戰信心十足。
唯獨,為了防止敵方戰敗被迫炸毀資源物資,並且保證百分百順利實施“冰洋行動”計劃,指揮部除了先遣伊凡小分隊,共調集了300餘人的海軍和陸軍,構成精銳主力部隊待戰。
其中,在友軍擔任支援和掩護撤退的前提下,擔任船板和地麵進攻任務和完好截獲物資的小分隊,就指派了伊凡指揮的臨時小分隊。
成功截獲所有物資而且安全轉移是整個戰役總攻開啟的前提,當然,如果伊凡的小分隊失敗了,指揮部將命令全線撤退,放棄“冰洋行動”計劃的實施。
作戰指揮部為了配合先遣小分隊的行動,幹擾敵方判斷力,早在一個星期前,已經秘密潛入一處孤島無人區建立了臨時的隱秘基地,並在伊凡小分隊進入指定位置之5個小時前,就已經破壞了附近地區敵軍的各種設施和支線交通樞紐,使敵軍誤認為偶發電力故障,正在忙於維修、維護,而在此後的3小時內幾乎無力反擊。
原計劃,在小分隊完成任務的信號彈升起,就由混艦隊開始向島上實施猛烈轟炸和炮擊。攻島成功後,登陸步兵分隊攻占孤島上,並在西南10海裏的哭靈列島,施工用來作我友軍基地。
周六午時,我軍“獵魔分隊”已經在伊凡的帶領下集結於K國空軍基地。
八個人全副最先進的單兵裝備,登上友軍隱形直升機,日落時分,他們成功傘降孤島上的友軍秘密基地。
為了行動能夠順利進行,指揮部為參與行動的特戰隊隊員全部佩戴了無線夜視影像傳輸係統,而且,現場作戰隊員的頭盔、狙擊手的槍、隱形直升機上都安裝了該裝備。
這樣,可以通過該係統撲捉搜索到的場麵信息發送回臨時基地的指揮部,以便即時指揮戰況。
藍羽還是在觀瞄位置,以浩二的衛星地形模型確定的觀察位置準確無誤。
伊凡按照指揮部的作戰方案,部署了白劍、浩二、真一和婉兒一組,首先進攻敵方護衛艦隊,然後拖走貨船,此時伊凡、王閆、吉娜他們才可以打響地麵作戰。
待浩二他們將截獲的貨船駕駛到友軍秘密基地後,再回頭打援伊凡他們,繼續拿下敵方地麵貨物倉庫,劫走所有貨物。然後發射信號彈給友軍,炮轟敵軍餘力。
夜裏,在作戰計劃指定的時刻,藍羽在觀瞄位置上,準時聽到了伊凡的指令:
“藍羽,立即開啟對盜賊無線裝備進行電波幹擾,確認,Over。”
“藍羽已開啟幹擾,確認,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