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鬆坡先生事略
趙式銘,郭燮熙,劉潤疇
蔡鍔,湖南寶慶邵陽人,號鬆坡,原名艮寅,年三十歲。六歲受庭訓,七歲就學私塾。十歲畢五經,能文。乙未十三歲應試入泮,隨師樊山肄業長沙,即擅文名。丁酉(十五歲)入時務學堂,習英文、算學,研究群經,積有心得,綴為劄記,師友莫不讚服。戊戌年十六,時義寧陳右銘撫湘,考送出洋學生,應考者五千人,以第二名入選。旋清廷政變,不果行,憤憾不欲生,奔走湘鄂,陰結同誌,謀刺虜後那拉及湘賊中頑固某。己亥(十七歲)至上海,應李君逸琴之邀,權入南洋公學。
時梁任公、唐黻丞正藉勤王為名,結合同誌,謀舉革命,乃就梁於日。梁氏以其年幼,宜儲學為異日用,遂入東京大同高等學校研究政治哲學,並補習普通科學。時[2]稿於《清議報》,署名孟博、奮翮生者是也。是年與劉百剛、吳祿貞等創設勵誌會,留學之結會自此始。庚子(十八歲)八月漢口事發,師友多遇害(唐公才常為公之師,楊〔林〕述唐、李虎村、傅良弼、黎科、蔡煜丞為公同學)。旋聯軍入京,海內鼎沸,外矚祖國之危亡,內傷僚友之慘禍,憂慮成疾,形容枯槁,醫藥鮮效。然以體質素強,治事為學,尚如恒也。是年冬間,適日本某巨公將遊曆長江,公求充譯員,藉為複仇之舉。某拒之不納而止。旋與同誌戢君翼翬、王君亮疇、沈君虯齋、楊君圃堂等創設《國民報》,闡民族主義。民族思潮之布滿神州,此其濫觴。革命重實行,恥為空談,乃以私費入陸軍成城學校。學費所出,悉以譯述自給。其時適梁任公所創之《新民叢報》開幕,乃草《軍國民篇》投登該報。
吾國之軍國民主義之輸入,以此為嚆矢。是年所編輯之《國際公法誌》《支那現勢論》諸書,一時風行海內。辛醜(十九歲)與楊君篤生、梁君鼎甫等糾合旅東湘人,創設湖南編譯社及《遊學譯編》。庚子以後,東渡學生逐日增多,良莠不齊,情誌渙散,因倡議創立留學會館。並於成城學校創置校友會,為聯絡情誼,交換學識之資。猶慮情誌之尚難固結,複與湘之範、周,鄂之吳、劉,浙之兩蔣諸公秘密結社,歃血誓盟,以傾倒清廷,建設新國家為宗旨,以死為期;至於用何種手段求達目的,則由人自擇。東京留學生之秘密結社,即由斯發軔。是年七月,於成城畢業。以丁父憂回籍奔喪。壬寅(二十歲)複東渡。八月入日本仙台騎兵第二聯隊。十一月入東京士官學校。癸卯(二十一歲)十月畢業。十二月歸國,湘歸裏。
甲辰(二十二歲)春間,任湖南教練處幫辦,兼武備、將弁兩學堂教習。五月赴桂,任廣西陸軍隨營速成學堂總理並創設測繪學堂。因見桂省款項支絀,軍備苦難擴張,時生拊髀之歎。迭次請去,當道苦相羈留不果。乙巳(二十四歲)冬間,創辦陸軍小學堂。丙午(二十五歲)創設兵備處,於桂省兵事多所建議,當事以財艱匪多,少所采納。是年冬間,隨同前桂撫張鳴岐巡邊,親曆桂、柳、思、南、太、歸、鎮、泗、色等府。
並調查沿邊及安南、諒山、高平等省地勢民情。短衣匹馬,巡行四千餘裏,於邊情地勢,均經逐一劄記,並草繪略圖。前張撫奏請修築邕鐵路,分別修撤沿邊炮台,改良對汛,整頓邊防軍備各條,采鍔議也。丁未(二十六歲)夏間,於南寧創練步標,躬親教練,一切規模,皆所手訂,將卒悅服。新兵入伍,鍔率同全軍,對神盟誓,戒以不犯上,不為匪,不脫逃三事。蓋欲以神權迷信,矯邊民獷悍之性也。己酉(二十八歲)三月,調充講武堂總辦兼辦學兵營。該堂前任辦理不善,紊如亂絲,以致所聘某國教習跋扈恣肆,員司學生以及兵夫輒軼出範圍之外。鍔乃嚴伸紀律,將中外司員之不盡職者,悉予黜退。
學兵營官長以下概行遣散,另行編組,申儆而教練之。堂營章製,重新厘訂。期月之間,壁壘一新,廣西陸軍實以該堂植其基。庚戌(二十九歲)該堂畢業後,鍔迭次乞假回湘,便道過桂垣。時張撫與軍界某某等大起齟齬,伏潮暗湍,不可終日,而軍事各機關尤為淆亂無紀,張窘蹙萬狀,以鍔材望夙孚,切意挽留,不令行,任以督練公所三處及幹部學堂總辦兼辦學兵營。鍔迫於公義,勉擔收拾殘破之任。公以桂省軍事現狀非殉縱敷衍,即鹵莽滅裂,乃訂立程限,逐事清厘,期於力掃頹風,廓清積弊,不惜以一身府怨。三月之間,困難問題,多迎刃而解,基礎大立。而疾惡稍嚴,遂遭眾嫉。適因甄別幹部學生,黜革至七十餘名之多,僉壬構禍,橫起風潮。桂議員中有不素慊於公者,摭拾浮詞,砌款彈劾,公屹不為動,以鎮靜處之,治事如恒。部曲中鹹憤憤,有欲以激烈手段對待之者,公力止之。惟以議員幹涉軍事為不合,電請中樞派員查辦,以杜後患。旋因桂中軍事,部署略具規模,力請解職。
其時,片馬問題發生,舉國騷然。滇督李公[3]以公治事有聲,迭經函電敦調,並派員迓接,公於辛亥(三十歲)春由籍起程赴滇,任三十七協統領。滇省軍界黨派分歧,爭競頗烈,公不偏不倚,激揚清濁,一視同仁。惟知以砥礪誌節,講求學術策所部,同胞將士靡不傾服而愛戴之。桂議員以前此劾公,反遭失敗衡之,函懇滇議會表同情。滇議員竟以上聞於李督,李督斥其盲從。軍界同胞鹹抱不平,欲與滇議員開談判。公亟阻之曰:予果無狀,為世所擯斥宜也。既俯仰無愧,何恤人言。餘將來若能於吾國有所建樹,則渠等今日之掊擊,適湊成餘個人曆史上之佳話。中外偉人,無不為世所詬病者,複何庸計較。雲雲。時鍾、王[4]等握軍界重權,對於同誌諸人,屢讒構於李督,極端排擠,公為解釋,如殷、羅、韓、謝、唐、劉[5]諸君得以不被排去者,公之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