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1 心理學的兩大源頭
科學心理學的起源有兩個:一個是在哲學內的起源,具體說來就是哲學心理學思想尤其是近代哲學思潮的影響;一個是在科學內的起源,具體說來就是生理學的前進尤其是實驗生理學的作用。到了19世紀後期,這兩個方麵的起源在馮特(W .Wundt)那裏得到了標誌性的結合,便產生了實驗心理學,從而心理科學走向了獨立。
1.2.1.1 哲學心理學思想的醞釀
心理學的曆史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甚至更早的古希臘前哲學時期,那時人們通過神話對宇宙進行描述和解釋。詩人荷馬的神話枟伊利亞特枠和枟奧德賽枠中就包含了古希臘前哲學時期的常識心理學,例如武士經常不能控製他們心靈的不同部分,他們的理性也經常受到神的蒙蔽。我們從希臘文字裏也能窺測到人類早期對心理學問題的探索,例如“靈魂”(psyche)這個詞,指生命的氣息,它在一個人死亡時離去,“心理學”這個詞就是從這裏演變來的。
古希臘為人類留下了大量的有關心理和心靈的常識,但是常識不具有自我表現性和自我改進性,於是就不能為心理學的發展提供動力。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哲學的產生為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真正的動力。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是古希臘在西方文化史上最富創造力的時期,許多西方的知識、智慧結晶於這個時期,幾乎所有的近代概念都可以追溯到這個時期。像泰勒斯、德謨克利特、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人的思想一直是近代理智生活的組成部分。
真正觸及心理學骨髓的哲學思想是近代哲學。近代哲學是指17世紀到19世紀歐洲各國的哲學,其中主要指法國17世紀的唯理論和英國17到18世紀的經驗論。
唯理論(rationalism)的著名代表是17世紀法國著名哲學家、自然科學家笛卡爾(R .Descartes)。笛卡爾提倡有條理的懷疑以及對理性的依賴,認為隻有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尺度。在身心關係問題上,他認為靈魂與肉體有密切的關係,指出某些心理現象如感知覺、想象以及一些情緒活動都離不開身體的活動。但是笛卡爾把統一的心理現象分成了兩個方麵,一個方麵依賴於身體,另一方麵是獨立於身體組織之外的,這樣他就陷入了二元論。笛卡爾關於身心關係的思考推動了動物和人體解剖學和生理學的研究,這一點對現代心理學的誕生有直接的影響,他對理性和天賦觀念的重視也影響到現代心理學理論的發展。
經驗主義(empiricism)起源於英國哲學家霍布斯(T . Hobbs)和洛克(J .Locke)。霍布斯被認為是經驗主義的先驅,洛克則被認為是經驗主義的奠基人。洛克反對笛卡爾的“天賦觀念”說,在他看來,人的心靈最初像一張白紙,沒有任何觀念,一切知識和觀念都是從後天經驗中獲得的。這就是著名的“白板說”。洛克將經驗分為外部經驗與內部經驗,外部經驗叫感覺,內部經驗叫反省。洛克的思想也存在明顯的矛盾,既有唯物主義的成分,又有唯心主義的影子。洛克注重外部經驗,承認客觀的物質世界是外部感覺的源泉,這是唯物的;承認反省和外部感覺一樣,是觀念的獨立源泉,這一點又有明顯的唯心主義的成分。
18世紀英國經驗主義分裂為兩個對立的方向。英國哲學家哈特萊(D .Hart‐ley)和法國哲學家康狄亞克(E .Condillac)發展了洛克思想中的唯物主義的部分,他們強調感覺在認識世界中的作用,並認為其源泉是客觀世界。英國哲學家貝克萊(G .Beackley)和休謨(D .Hume)則繼承了洛克思想中的唯心主義的部分。貝克萊隻承認感知經驗的實在性,否認客觀世界的存在,他認為“存在即被感知”,在他看來,不僅觀念是感覺的複合,就是物體也是感覺的複合,離開了感知經驗,離開了感知的主體,物體及其種種屬性也就不存在了。
英國的經驗主義繼續演變到18 世紀、19世紀形成了聯想主義(association‐ism)的思潮,代表人物有詹姆士·穆勒(J .Mill)、約翰·穆勒(J .Mill)、培因(A . Bain)等,他們把聯想的原則看成全部心理活動的解釋原則,認為人的一切複雜觀念是由簡單觀念借助聯想而形成的。
哲學上唯理論與經驗論的爭論一直持續到現代,並且表現在現代心理學各種理論派別的鬥爭中。
1.2.1.2 實驗生理學的影響
如果說近代哲學為現代心理學提供了理論基礎,那麼現代心理學的某些內容,尤其實驗方法,則直接來源於實驗生理學。
19世紀中葉,生理學已經成為一門獨立的實驗科學。在神經係統生理學和感官生理學的研究上,有了新的發現。例如,1811年,英國人貝爾(C 。Bell)和法國人馬戎第(F 。M aaendie)首先發現了脊髓運動神經和感覺神經的差別。1840年,德國人雷蒙德(D 。Reymond)發現了神經衝動的電現象。1861年,法國醫生布洛卡(P 。Broca)確定了語言運動區的具體位置。1869 年英國神經學家傑克遜(H 。Jackson)提出了大腦皮層的基本功能界限:中央溝前負責運動,中央溝後負責感覺。與此同時,生理學所采用的許多科學方法也相繼被運用到對個體行為的研究中。例如,德國學者赫姆霍茲(H 。Helmholtz,1850)用青蛙的運動神經測量了神經傳導速度,為在生理學和心理學中應用反應時的方法奠定了基礎。德國學者費希納(G 。Fechner,1860)通過不斷的實驗研究,建立了心物之間的計量關係以及心理物理方法。德國學者韋伯(E 。Weber,1834)通過係統地變化刺激的強度來觀察個體的反應,在感覺閾限的測量等方麵為心理物理學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特殊貢獻。這些研究工作和實驗手段,對心理學擺脫哲學的附庸地位,最終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