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發展的早期,意識(consciousness)曾經是心理學研究的中心問題之一,到了20世紀初,行為主義的興起強調心理學研究的客觀性,注重研究外部可以觀察的行為,而將意識完全排除到心理學研究的範圍之外。直到20世紀中葉,認知心理學的興起,意識才得到人們的再次重視,而且隨著神經科學的發展以及腦成像技術的發展,為意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4.1 .1 意識的概念
一直以來,意識的概念都是比較模糊的,在心理水平上,意識表示一般的心理狀態,例如說“我是有意識的”或者說“我是清醒的”,或者意識可以表示心理狀態的特殊的內容,例如對幸福的體驗、對往事的回憶等。在行為水平上,意識是指受意願支配的活動,例如,在做作業時,如何回答一道數學題就是一個受意識支配的過程。在更高的哲學層麵上,意識是一種與物質相對立的精神實體,由思想、幻想、夢等構成。
4.1 .2 無意識
與意識對應的是無意識的概念,無意識是個體不曾覺察到的心理活動和過程。精神分析學派的弗洛伊德發展了最初關於無意識的理論,他認為無意識包含了大量的觀念和願望,這些觀念和願望是不容於社會道德觀念而被壓抑,隻有在睡覺等不受道德觀念約束的時候這些觀念和意願才能以其他形式———夢的方式出現。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論認為,如果將人的心理比作一座冰山的話,那麼人的意識就是露出水麵的冰山頂端,它隻占人的心理的一小部分,多數是無意識的心理活動。常見的無意識現象有:
(1)無意識行為
有時候人的行為是不受意識控製的,是一種自動化的行為。例如,有的婦女可以邊織毛衣邊看電視,這時候織毛衣就是無意識的動作,並不需要意識的參與。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許多小動作,例如撓頭皮等,都是無意識的行為。如果把日常生活的活動用錄像記錄下來,再播給自己看,常常會令自己都感到驚訝。
(2)對刺激的無意識
人們在活動的時候,有時並不能意識到對他們的行為產生了影響的事件。例如,當一個人專注於某件事的時候,即使窗外是刺耳的噪音,也會“兩耳不聞窗外事”。
(3)盲視
對刺激的無意識是由於腦損傷造成的。曾經有這樣一個案例:一個大腦受損的病人,其視野絕大多數部分變成了一個黑色的盲點,雖然病人不能察覺到也報告不出呈現在這個大黑點中的刺激為何,但是可以對呈現在大黑點中的不同刺激進行區分,正確率高於隨機水平。這說明雖然該病人“看”不到刺激,但是卻可以對盲點中的刺激進行一定程度的信息加工。
小資料———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 ·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奧地利精神科、神經科醫生,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1856年5 月 6 日出生於摩拉維亞一猶太商人之家,是其父母八個子女中的長子。他 4 歲時隨家人遷居維也納。17歲考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後開業行醫,擔任臨床神經專科醫生,終生從事精神病的臨床治療工作。在探尋精神病病源方麵,弗洛伊德拋棄了當時占主流的生理病因說,逐步走向了心理病因說,創立了心理分析學說(Psychoanalysis,又譯精神分析),認為精神病起源於心理內部動機的衝突。他思考敏銳、分析精細、推斷循回遞進、構思步步趨入,探討問題中,往往引述文學、曆史、醫學、哲學、宗教等材料,揭示出人們心靈的底層。主要著作有:枟夢的解析枠(1900)、枟性學三論枠(1905)、枟心理分析導論枠(1910)、枟文明及其缺陷枠(1929)。
作為一個治療精神疾病的醫生,弗洛伊德創立了一個涉及人類心理結構和功能的學說。他的觀點不僅在精神病學,也在藝術創造、教育及政治活動等方麵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弗洛伊德學說的主要論點已被後人所修正、發展。人們認識到,人類的行為不僅是由性欲所支配,社會 -經濟因素對人格的形成、教養對本性也都起著作用。雖然弗洛伊德學說一再受到抨擊,這絲毫無損於他的形象。他卓絕的學說、治療技術以及對人類心理隱藏的那一部分的深刻理解,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心理學研究領域。由他所創立的學說,從根本上改變了對人類本性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