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遺忘、回憶與再認(1 / 3)

輸入的信息在經過人的注意過程的學習後,便成為人的短時的記憶,但是如果不經過及時的複習,這些記住過的東西就會遺忘,而如果經過了及時的複習,這些短時的記憶就會成為人的一種長時的記憶,從而在大腦中保持很長的時間。這些長時記憶隨時間的流逝而產生遺忘,所謂遺忘就是我們對於曾經記憶過的東西不能再認出來,也不能回憶起來,或者是錯誤的再認和錯誤的回憶。

5.4.1 艾賓浩斯的研究

自從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 .Ebbinghaus)在1885年發表了他的實驗報告後,記憶成了心理學中被研究最多的領域之一,而艾賓浩斯正是發現記憶遺忘規律的第一人。

艾賓浩斯首先係統地對長時記憶和遺忘進行了研究。為了消除新學習的材料與記憶中的知識的可能聯係,他創造了無意義音節,即一種由兩個輔音和一個元音組成的字母串,也就是那些不能拚出單詞意義來的眾多字母的組合,如POF、QAZ等。實驗中他以自己做被試,大聲朗讀一串串無意義音節,並且用節拍器的有規律的節奏控製朗讀的速度,然後再努力地回憶它們。

為了測量遺忘,艾賓浩斯設計了節省法,也就是再學習法,即學習材料到完全背誦,經過一定時間後再重學一次,達到與第一次學會的同樣的標準,然後再比較兩次學習所需要的時間和誦讀次數,就可以得到一個相對節省值。根據這種方法,艾賓浩斯繪製了不同時間間隔的記憶節省圖,稱為保持曲線或遺忘曲線,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遺忘規律的曲線:圖中豎軸表示學習中記住的知識數量,橫軸表示時間(天數),曲線表示記憶量變化規律。

從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中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結果是,遺忘的過程是不均衡的:在第一個小時內,保存在長時記憶中的信息迅速減少,然後,遺忘的速度逐漸變慢。在艾賓浩斯的研究中,甚至在距初學31天以後,仍然存在著某種程度的節省,對所記的信息仍然有所保存。艾賓浩斯的開創性研究引發了兩個重要的發現,一個是描述遺忘進程的遺忘曲線。心理學家後來用單詞、句子甚至故事等各種材料代替無意義音節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不管要記的材料是什麼,遺忘曲線的發展趨勢都與艾賓浩斯的結果相同。艾賓浩斯的第二個重要發現是揭示了在長時記憶中的保存能夠持續多長時間。通過研究發現,在長時記憶中信息可以保留數十年。因此,兒童時期學過的東西,即使多年沒有使用,一旦有機會重新學習,都會較快地恢複到原有水平。如果不再使用,可能被認為是完全忘記,但事實上遺忘絕不是完全徹底的。

5.4.2 短時記憶的遺忘

信息進入短時記憶時,它的強度最大,易被我們所意識,但得不到複述時,其強度會隨時間的推移而衰減,很快導致遺忘。造成遺忘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痕跡消退說。這一假說認為,記憶痕跡得不到複述強化時,其強度隨時間的流逝而減弱,導致自然衰退;也可能是被某種目前還不清楚的生理過程所浸蝕,像海灘上的腳印被海浪衝刷掉一樣。另一種是幹擾說。這一假說認為,儲存在短時記憶中的信息受其他信息的幹擾而導致遺忘,尤其是新進入的較強的信息把原有的較弱的信息排擠掉而造成遺忘。

為了驗證上述理論,沃(N .Waugh)和諾曼(D .Norman)在1965年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實驗程序是向被試呈現一係列數字,共16個,最後一個數字出現時伴隨一個高頻純音,表示它是一個探測數字,它在係列數字中已出現過一次,被試一旦聽到聲音就找出它在前麵出現的位置,並把緊跟其後的那個數字報告出來。例如,呈現的數字係列是5824617930428516倡。其中帶“倡”號的6就是探測數字,6在係列的第五個位置,其後的數字是1,被試報告出1就算回答正確。從第五個位置上的6到最後的6倡,中間間隔了11個數字,呈現這11個數字所需的時間被稱為間隔時間。

根據記憶消退說,保持的信息將隨時間間隔的延長而減少,而根據於擾說,保持的信息隨插入的數字的增加而減少。為了檢驗哪種假說更有理,諾曼等人采用了兩種數字呈現速度:快速呈現為每秒4個數字,慢速呈現為每秒1個數字,從6到6倡的間隔數字保持不變,隻改變間隔時間。同樣也可以使間隔時間不變,隻改變間隔數字。其結果無論快速還是慢速呈現數字,正確回憶率都隨間隔數字的增加而減少,正確回憶率不受數字呈現速度快慢的影響,顯然這一實驗結果是支持幹擾說的,證明短時記憶遺忘的主要原因是幹擾而不是記憶痕跡的衰退。

5.4.3 長時記憶遺忘的原因及其影響因素

5.4.3.1 關於遺忘的理論

(1)消退理論

根據消退理論的解釋,大腦中的記憶痕跡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衰退。這種理論假定:學習會改變中樞神經係統,除非定期地使用或複述信息,否則這種信息就會逐漸衰退,最終完全消失。這一過程就像拍照後印出來的相片一樣,隨著時間的延長,相片會逐漸變黃而模糊不清。現在也有人把這種遺忘理論稱為“漸退理論”,即認為,不常回想起的或不常使用的信息,往往容易從記憶中失去。這從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及時複習的重要性。

(2)幹擾理論

幹擾理論認為,隨著愈益增多的新信息的被輸入、歸類,提取線索就愈益失效。消退理論把遺忘歸結於儲存的失敗,而幹擾理論則認為遺忘是由於提取失敗所致。不少心理學家都相信,許多遺忘是由於幹擾,而不是由於消退。有人甚至認為,85%~98%的遺忘量應歸結於幹擾,餘下的遺忘才歸結於消退。持這種觀點的人常引用的一個例子是:有人用電擊病人大腦的各個不同的部位,可以使病人回想起自己認為已經完全忘記的事情。所以,在有些心理學家看來,我們所失去的,是進出長時記憶的信息通道,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後來學習的內容在起幹擾作用。幹擾主要有兩類:倒攝幹擾(抑製)與前攝幹擾(抑製)。倒攝幹擾是指以前學過的內容受後來學習內容的幹擾;前攝幹擾是指以前學過的內容幹擾以後學習的內容。不論在哪一種情況下,前後學習的內容越相似,幹擾的程度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