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認知心理學:心理學是我們看清自己的眼睛(1)(1 / 3)

世界上最難懂的東西之一,是人心。但不巧的是,世界上的一切幾乎都和人心有關。我們每天必須麵對各種難題,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人成功,有人失敗。在各式各樣的環境裏,我們又看到各種形態的自己。了解自己,洞悉自己的內心,心理學將會是一個非常好的幫手!

巴納姆效應:人貴在自知,難在自知

“巴納姆效應”是指人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是自己的真實寫照。這個效應是以一位廣受歡迎的著名魔術師肖曼·巴納姆的名字來命名的。肖曼·巴納姆曾經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的節目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鍾都有人上當受騙”。

曾經有位心理學家為了證實“巴納姆效應”對大眾的影響,精心設計了一個著名的實驗。

他給一群人做完人格特征測驗後,拿出兩份結果讓參加者判斷哪一份是自己的結果。其中一份是參加者自己的真實結果,另外一份則是多數人的回答平均起來的結果。

令心理學家感到驚訝的是,絕大多數的參加者都異口同聲地回答說,第二份結果更為精確地描述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根據這個效應,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現實:人們平常總認為自己很了解真實的自己,而且也相信自己能夠對自己的處境進行正確的判斷,但事實並非如此,實際上人們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或暗示,往往以外在的標準去判斷和衡量自己,因此常常導致對自身的認識不準確。

愛因斯坦以前並不是一個認真學習和熱衷鑽研的人,直到16歲那年聽了父親講的一個故事,他的人生才得到巨大的改變。

父親對愛因斯坦說:“昨天我和咱們的鄰居傑克大叔去清掃南邊的一個大煙囪,那煙囪隻有踩著裏麵的鋼筋踏梯才能上去。你傑克大叔在前麵,我在後麵。我們抓著扶手一階一階地終於爬上去了。下來時,你傑克大叔依舊走在前麵,我還是跟在後麵。後來,鑽出煙囪,在我們身上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你傑克大叔的後背、臉上全被煙囪裏的煙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連一點煙灰也沒有。可是,我們當時卻並不清楚這一點,我們隻能相互從對方的形象中猜測自己的樣子。看見你傑克大叔髒兮兮的樣子,我以為自己一定和他一樣髒,於是馬上跑到河邊去好好地清洗了一番。而傑克大叔看到我比較幹淨,於是就以為他自己也是幹淨的,所以稍微洗了洗手就回家了,結果在回家的路上引得路人哈哈大笑。”

愛因斯坦聽罷也哈哈大笑起來。父親卻鄭重地對他說:“其實別人誰也無法清晰地映照出你真實的模樣,隻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白癡或許會把自己照成天才。”聽完父親的話,愛因斯坦才意識到自己過去是多麼的膚淺和無知,並下決心要認真學習,彌補自己的諸多不足。

西方一位哲人曾說:“你的一切素養都表現在你所使用的禮儀上,你的內心將表現在你的語言上,這是人們判斷你的重要方法。”

人們總認為自己是了解自己的,其實很多人在“認識自己”的道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正確認識自己是人們立足於社會和到達成功的基本出發點。古往今來,所有的成功人士莫不是在準確認識自我的基礎之上揚己之長避己之短,並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采取適合自己的方法,才實現了最後的成功,而那些失敗的人們,從根源上來講都是敗於不自知。而所謂的“知己”,就是要充分認識自身的實力,對自己有準確的定位,明確自身的優點和缺點,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在這一點上,無論是單個的人、動物,還是一個組織與團體都是如此。

通過巴納姆效應,我們可以發現:人貴有自知之明,唯有自知才能認清自身的長短,從而揚長避短,使自己在社會中更好地贏得一席之地。同時,巴納姆效應也告訴我們:人難有自知之明。雖然人們總是自認為了解自己,可真正具有自知之明並非易事。也正因為難在自知,所以有很多人經常看不到自身的缺點與不足,也不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優點與長處。他們常常選擇了不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或人生道路,甚至在選擇朋友與伴侶時也要走很多彎路。

既然認識自己和了解自己是如此的重要,人們應當如何做到這兩點呢?要想更好地認識自己,人們必須學會用辯證的方式來看待自己。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世界上既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完人,也不存在完全一無是處的人。要在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就必須對自身有深刻的了解,知道什麼是自己的軟肋、什麼是自身的長處,這樣才能夠揚長補短,在強勢之處主動出擊,對弱勢之處加強保護,既保存自己,又打擊對手,最終立於不敗之地。